随着健康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糖吃多了不好”,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选购食品时大多都会注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蔗糖(配料表里一般标为白砂糖)。越来越多的食品厂家以“无蔗糖”或“0糖0脂”为卖点推出“健康食品”。
问题来了,“无蔗糖”就是“无糖”吗?所谓的“0糖0脂”食品真的就可以随便吃吗?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通过标签,避开糖陷阱。
一、“无蔗糖”就是“无糖”吗?
先来看一个营养标签:
通过标签可以看到,虽然产品名称里标注着“无蔗糖”,但配料表里是含有“结晶果糖”“果葡糖浆”的,并非真正“无糖”。
根据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蔗糖”宣传的条件仅仅是产品中的蔗糖检测数值≤0.5g /100g(固体)或100ml(液体),且产品配方中无蔗糖,但对其他种类的糖是没有要求的。而真正的“无糖”需要满足产品中糖的检测数值≤0.5g /100g(固体)或100ml(液体),糖以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检测值之和计。
所以,“无蔗糖”并不代表“无糖”,食用过量依然对人体有害。
二、果葡糖浆陷阱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为什么要关注“果葡糖浆”?
果葡糖浆是一种食品原料,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在很多饮料和加工食品中都能见到它。
果葡糖浆的确具有甜度高、风味好、易发酵、保湿性好、保质期长等优点,而且,相较于原料成本是甘蔗和甜菜的蔗糖来说,果葡糖浆的原料是成本较低的玉米淀粉。因此,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使用果葡糖浆取代蔗糖。
然而,长期或大量摄入含果葡糖浆的食物,同样会给我们的身体,特别是肝脏带来巨大的代谢负担,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和蔗糖没有太大差别。
三、代糖陷阱
市面上流传着一种“无糖”产品,他们配料表中的确没有糖分,但入嘴甘甜,这也成了许多追求健康人士的优先选择。那么,“无糖”为什么甜呢?这样的“无糖”健康么?
的确,这样的产品属于“无糖”产品,但“无糖”产品不等于“健康”产品。为了保持甜度,产品中会添加甜味剂,俗称“代糖”。代糖虽然热量极低,本身也不会让人发胖。但是味蕾尝到代糖的甜味时,会向大脑传递甜的信号,让大脑误以为吃到了糖,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于是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进而摄入更多高热量的食物弥补,这被称为“补偿效应”。
不仅如此,身体接收到甜的信号后,为了做好降低血糖的准备,会分泌胰岛素。但摄入代糖并没有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并没有派上用场,经过多次“狼来了”一般的戏弄之后,对糖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这就是胰岛素抵抗。等到吃到了真糖,身体也不会分泌太多胰岛素,从而可能引发糖尿病。
怎么从标签中认出哪些是代糖呢?
目前广泛使用的人工代糖包括阿斯巴甜、安塞蜜、甜蜜素、蔗糖素、三氯蔗糖等,天然代糖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海藻糖、甘草甜素等。如果看到产品中含有这些成分,那就要谨慎了,此处可能有“代糖”!
随着市场上的无糖产品越来越多,一大堆形形色色的无糖产品吃下去,累积起来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要明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安全的食品未必是健康的食品。
四、为了健康,我们该怎么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这是适用于包括果葡糖浆在内的所有添加糖的。
在购买加工食品时,要看一看食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看有没有添加糖,并计算添加糖的含量。
以某款饮料为例:从产品配料表可看出该饮料中添加有果葡糖浆和白砂糖,且每100ml添加11g,如果你喝了一瓶500ml的这种饮料,含糖就有55g,已经超过推荐的最高摄入量50g了。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饮料和零食大多含有食品添加剂,偶尔吃喝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靠零食饮料“续命”,还应”三思而后行“!
学会看标签 避开糖陷阱
饮食更自律 身体更健康
作者:营养科主治医师、注册营养师 文雪平
审核: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冉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