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腾讯发布了腾讯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自从 2004 年腾讯在香港上市以来,2022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下降幅度23% ,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净利润降幅,而在收入方面腾讯同比增加了 0.1% ,几乎为0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腾讯集团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核心业务调整,而首当其冲便是“腾讯体育”。据悉,在财报发布的档口,腾讯体育撤销了六大业务组, “毕业”人员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腾讯体育仅留下了体育版权运营组、体育经纪、赛事直播、节目组等具有变现能力的业务组。

国内有太多互联网、流媒体公司都曾重注过体育领域,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互联网经验,可都在体育流媒体中碰了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说,2012年到2015年三年的时间,乐视体育买了310个赛事版权,其中比例高达72%都能标上“独家”二字。而且乐视几乎无视了体育赛事的热度,赛事版权中既有中超、欧冠、英超这样的顶级赛事,也有高尔夫、赛车之类的小众比赛。

同年所有的OTT企业在乐视体育的身前都不够看,于是乎中国几乎所有的体育迷们想要观看喜欢的赛事,就要直奔乐视去“冲一波”付费会员。但是为什么乐视最终的下场成了“下周回国”。

在研究君看来,乐视的“下周回国”与中国所有的体育流媒体面临着一样的困境,即入不敷出。数据显示,乐视在2013-2015年买中超版权就支付了超过13亿元,但是却仅仅回血了0.5亿,堪堪收回了支出的零头。

如此例子还有很多,2015年“体奥动力”以80亿元的价格拿下来乐视后中超5年的独家版权,分别卖给了 PP 体育、腾讯体育等老牌流媒体企业。其中,PP体育的价格是10年110亿元转播权。最终“体奥动力”大幅亏本,PP体育也有达到预期的收益,实现了多方共亏的局面。

购买独家版本—卖出转播权,此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转播权的定价源于赛事的热度、球员的热度,赛事方“卖版权”分红给各个球队,球队将更高的薪水支付给球员,让赛事更具有可看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如此反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国外的体育赛事订阅费也是国内流媒体平台远远比不上的一点,在国外想看NBA赛事,最少的也是15美元一个月,当然赛事种类和场次自然也是很少的,“大满贯”视频平台订阅费60+美元一个月稀松平常。2015年,英超足球版权在英国一个区域就卖了 51 亿英镑。

而在中国,以腾讯体育为例,2019年腾讯和NBA签署了5年合同,并且支付了15亿美元。而腾讯体育连年上涨的会员价格单月60元,年费488元,需要二百万人订阅年费会员,需要将近二千万人订阅单月会员才能有回本的希望。而如此定价,愿意付费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还不如订购影视综艺年费会员...

所以在研究君看来,抛开前些年国内版权混战,将体育赛事版权价格炒作过高、,体育迷数量的限制、以及不成熟的“回血模式”使得国内新媒体无法将体育赛事版权价值最大化,国内外体育流媒体的待遇自然也是“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