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国藩,近代大名人,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被誉为清朝中兴四名臣之首。

后人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完人,大圣人。

可千古完人也好,大圣人也罢,都得花钱啊。 曾国藩没钱,那他的钱是怎么搞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像

01 官场新锐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曾国藩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主,爷爷曾玉屏,算是个衣食无忧的小地主。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个秀才,在老家当塾师,文化水平比较高,至少比曾国藩死对头洪秀全高,洪天王连秀才都不是。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底下有八个弟弟妹妹。

曾玉屏、曾麟书对曾国藩这个长子长孙寄予厚望,希望他科举有成,光宗耀祖。

因此,对他管束极严,曾国藩五岁就启蒙,六岁入家塾。

而且他天资聪颖,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六年(1826年)春,15岁的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其实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为了童生,可以去考秀才啦。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呃,跟他爹一样了。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一举成为一名举人,超越了他的父亲。

穷秀才,富举人,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大家伙遇见了也得叫声“举人老爷”,《儒林外史》范进发疯就是中的举人。

当然,举人不是曾国藩的终点,进士才是,在全家人殷切的注视下,他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第一次参加会试,可惜名落孙山。

第二年,老天爷给了他一个机会,这年有恩科,三年一考的会试,这年多一次。 结果曾国藩没能把握机会,再次落榜。

道光十八年(1838年),科举继续,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名次不太好,但不要紧,同进士也是进士。 更重要的是,这次科举主考官是军机大臣穆彰阿,道光朝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穆彰阿成为曾国藩的座师,曾国藩成为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科举时代,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圈。

在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参加了更高等级的朝考。

朝考就是从进士里选更优质的进士,一旦成功,就能翰林院庶吉士。

结果曾国藩考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觉得还不够,亲自将其提高为第二名。

曾国藩逆袭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就没有不发达的。

曾国藩金灿灿的前途就此铺就,从此他的升官速度跟坐火箭也没什么区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先后授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署工部左侍郎。

此时的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是大清官场的明日之星。

02 一朝天子一朝臣

曾国藩之所以升官如此之快,他自己有才是一个因素,但他的才华还没有到十年七迁的地步,他也没有立下连跃十级的功劳。

其实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恩师穆彰阿的关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穆彰阿就是这车头;

朝中有人好做官,穆彰阿就是这朝中人。

但是,又有一句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

咸丰皇帝画像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继位。

咸丰皇帝和穆彰阿极为不对付,他这一继位,穆彰阿就下课了。

紧接着,咸丰开始清洗穆彰阿的党羽,很不幸,曾国藩头顶上那“穆彰阿”三个字太耀眼了。

咸丰不整你整谁?

曾国藩很聪明,恩师一倒,知道自己也讨不了好。

反正都是被贬,那就干脆玩了把大的,皇帝陛下,你不是要整我吗?我给你个机会。

曾国藩马上给咸丰皇帝上书,把咸丰皇帝给臭骂了一顿。

这小子有种,居然敢骂皇帝。

不用说,曾国藩肯定会被贬,但他获得了一个直言敢谏的好名声。 这么一算,曾国藩其实稳赚不赔,是个好买卖。

咸丰皇帝看到曾国藩的上书后气得不轻,“怒掷其折于地”。

但是他也不能不听不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听忠言劝谏,这不那啥了吗。

咸丰皇帝只能含着泪,隔几天再看,而后史书说他,心服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实际上嘛,指不定他心里怎么想的。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病逝,按规矩,曾国藩得回家守孝,官就先别当了。

如果不出意外,在咸丰朝,曾国藩是别想翻身了。

但是,偏偏就出了意外。

03 峰回路转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尽管咸丰皇帝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根本挡不住太平天国的进军。

到曾国藩回家这会,太平天国席卷半个中国。 到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先克武昌,再占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天国形势图

咸丰没有办法,八旗兵是靠不住了,再靠这帮大老爷,大清就没了。

于是,从咸丰二年开始他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翻身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回家不久,咸丰就命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办理团练;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正式组建湘军。

从此,曾国藩拉开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运动。

曾国藩将用无数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染红自己的官袍,将用无数黎民百姓的百度,塞满湘军的腰包。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领自己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经过多年血战,终于攻克南京,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南京一被攻克,湘军对南京城内的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

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但是,不要紧,大清不在乎,曾国藩不在乎。

慈禧太后马上加封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此后,曾国藩又率湘军镇压捻军起义,毫不夸张的说,曾国藩就是用起义军将士的尸骨,奠定了自己清朝四大名臣之首的地位。

04 死后哀荣

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曾国藩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后奉命调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享年61岁,曾国藩的传奇故事就此落幕。

曾国藩官服像

清朝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文正是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没有比这更高的了。

中兴四大名臣,就他一个人是文正,李鸿章是文忠,左宗棠和张之洞是文襄。

至于清朝其他几个谥号文正的大臣,压根就不能和曾国藩相比。

《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
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
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
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
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蒋介石对他的评价是:

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像这样的评价还有很多很多, 而章太炎先生给出的评价最有意思,也最客观:

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谳(yàn)是审判定罪的意思,章太炎的意思是夸曾国藩的人,能把他夸成圣贤之人;骂曾国藩的人,能把他骂成元凶首恶。

简单来说,曾国藩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或毁或誉,全看评价者的立场。

本文不参与评价,只说说曾国藩搞钱的事。

曾国藩画像

05 圣人搞钱

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以来,就一直宣称自己为“不怕死,不要钱”。 而后,他一直维系着“不怕死,不要钱”的人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曾国藩算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甭管他是湘军统帅也好,还是进士也好,都没用。 皇帝不差饥饿兵,底下那帮人在你身上拿不到好处,圣人来了也不好使。

再说,曾国藩是个大官,社会应酬非常多,花钱的地方海了去了,你出手太小气,不为人耻笑吗?谁还跟跟你玩?

没钱寸步难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文钱能憋死英雄汉,也能憋死曾国藩。

曾国藩太缺钱了,清政府是不给湘军发军饷的,军饷得自己想办法;

社会应酬的钱,就算朝廷会给他,他也不好意思要啊。

那就靠清政府给他的那点工资和奖励?

别闹,这点塞牙缝都不够,哪能填补这巨大的窟窿。

为此,他省吃俭用,粗茶淡饭,可这还不行。 他还是缺钱。

清朝的官员缺钱怎么办?

贪污啊。

可曾国藩不行,因为他是圣人嘛,是千古完人嘛,自己一个劲的说“不怕死,不要钱”的人设,所以他不能去贪污。

这样一来,他就缺钱,非常缺钱。

没钱不是个事啊,日子还得过,钱还得赚,怎么赚呢?

曾国藩的家书给出了答案。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初九日和十七日,曾国藩给他九弟曾国荃写了两封信。 信中他说道:

先大父、先太夫人尚未有祭祀之费,温弟临行捐银百两,余以刘国斌之赠亦捐银百两,弟可设法捐赀否?
四弟、季弟则以弟昨寄银内提百金为二人捐款,合当业二处,每年可得谷六七十石,起祠堂,树墓表,尚属易办。
先考妣祠宇若不能另起,或另买两宅作屋,即以腰里新屋为祠亦无不可……
弟在营所寄银回,先后均照数收到。其随处留心,数目多寡,斟酌妥善。
作在外未付银至家,实因初出之时,默立此誓;又发于州县信中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自明,不欲自欺其志,而令老父在家受尽窘迫,百计经营,至今以为深痛。
弟之取与,与塔、罗、杨、彭、二李诸公相仿,有其不及,无或过也,尽可如此办理,不必多疑。
顷与叔父各捐银五十两,积为星冈公,余又捐二十两于竟希公矣。若弟能于竟公,星公,竹公三世各捐少许,使修立三代祠堂,即于三年内可以兴工,是弟有功于先人,可以盖阿兄之愆矣……

曾国藩这两封信是啥意思呢?

第一封信是说,

家里很平安,但祭祀、建祠堂需要钱。温弟(曾国华,字温甫)捐了百两银子,我也从刘国斌送给我的钱里,拿出了一百两银子,季弟(曾国葆)从你寄回的银两里拿出了一百两捐了。

父母的祠堂还没修,可以另买两栋房子做住宅,现在建的房子做祭祠也不是不可以……

第二封信说:

我在外未给钱给家里,确实是因为刚出山的时候,我就发了誓不贪钱。而后来准备团练的时候,也给各州县的信里公开说了“不怕死,不要钱”。

我不想违背自己当初的誓言,更不想让别人看到我食言。 但想到父母在家受尽宭迫,就深感痛心。

家里我们两人最有出息,我没多少钱给回家,就指望弟弟你多多给钱了。

你搞钱,可以和他人比比,如果比他们少,不比他们多,尽管搞,不要多虑。

搞了钱,为祖宗修了气派的祠堂,你就有功于祖宗……

画重点, 弟之取与,与塔、罗、杨、彭、二李诸公相仿,有其不及,无或过也,尽可如此办理,不必多疑。

我不贪钱,但老弟你贪钱,不要比身边人多了就行,你放心地搞,大胆地搞,放肆地搞,没事,不必多疑。

这就是千古完人曾国藩,自己是不贪钱,自己是圣人,但身边人可以啊。

这样一来,曾国荃能不可着劲地搞吗?

“曾屠户”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曾屠户”可以搞,那湘军呢?

朝廷是不给湘军发饷的,于是乎,湘军走到哪抢到哪,只要眼珠子能看到的,两只手能够得着的东西,全都是他们的。

湘军军纪之败坏,湘军扰民、残民之厉害,简直到了丧心病狂,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的地步。

这就是千古完人曾国藩,自己得了好名声,手下人拿了好处,皆大欢喜!

结语

以上所言,皆为史实,食堂不予评价,请各位朋友,自行判断。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