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窑洞是古格王国时期遗址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在除阿里以外的西藏其他地区非常少见,即使是现在的阿里地区也没有这样的窑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图/滕洪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格窑洞

古格窑洞究其缘由,这是当时古格人的一种无奈选择。这一地区极其缺乏的木料首先要满足王宫、佛殿、贵族住宅之需,燃料奇缺又不能成批烧造砖瓦,古格人只能将土山本身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利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一是直接在土山的崖壁上开挖窑洞;

二是用生土夯筑墙壁或用泥制的土坯砌筑墙壁来盖房。

只有前一种方法可以完全不用木材,所以一般的古格平民还是会选择前者。

▲古格窑洞

窑洞的优点显而易见:

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充分利用空间,冬暖夏凉。

古格的窑洞有多种形式并适用于多种用途,形制有单室、 双室、三室及多室

用途有民居、仓库、作坊、佛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窑洞外的土林。

城堡的窑洞群有百分之八十分布在土山的东、北西三面的山坡上,有些地方成排联片,密如蜂巢;有些地方三三两两,稀疏寥落。

▲古格遗址满布着窑洞。

开挖窑洞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地形,崖壁垂直坚固,面积较大,没有纵向裂隙,也没有横向的砾石层,崖壁前能够开辟出一块平地,这样的地方是最理想的。

▲古格窑洞。

800多孔窑洞中有半数以上是用来居住的,作为民居首要的功能是宿与食。

民居窑洞多有这么几个特征:

面积在六七平方米以上,可供数人坐卧起居;

有灶或火塘用来炊煮和取暖;

洞内壁有长期居住形成的烟炱,多数在门上挖有通外面的出烟洞或出烟槽;

有数个至十数个壁龛或壁洞用以存放杂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格窑洞。

民居窑洞面积大小不一,这可能取决于住户人口的多寡,同样是单室洞,小的不足10平方米,大的可达30平方米。结构复杂的多室窑洞在主室后壁或侧壁开凿内室,面积有时相差几倍。

编号Ⅳ区 176 号的窑洞是一个典型的单室窑洞,洞内修整得方方正正,靠后壁砌了一个精巧的单眼泥灶,灶前是带泥圈的火塘,旁边还有放燃料的土坯框。两个角落各有一个方土台,可以放置日用器皿。窑洞曾经长期使用,洞内壁上半部和洞顶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烟炱,原来的主人也许是一对夫妻再加上一两个孩子。

▲古格窑洞。

多室的民居窑洞在结构上要复杂得多,编号Ⅰ区 86 号的窑洞共有 5 室,弯腰走进低矮的门洞后是一个宽敞的正厅,两侧壁和后壁的 4 个小门各通一个洞室。后室很小,应该是放燃料和杂物的储藏室,门洞前砌一个双眼泥灶。右后室很奇特,椭圆形的洞室周壁掏挖出 7 个壁灶,个个都烧得黑乎乎的,这种壁灶不能架锅、釜,只能放一把烧茶的陶壶。

左后室极为规整,平面呈圆角方形,门洞内用土坯砌一道矮墙,可遮挡视线,保护隐私,侧壁的龛可能用来放油灯之类的日用品,这个房间很有可能是一间卧室。

左后室左侧还有一个简单的长方形洞室,周壁有 3 个壁龛,这个洞室可能是仓库。正厅的门洞上部挖出斜向上通向外面的烟洞,冒起的炊烟可从烟洞缓缓排出。

▲有灶和火塘的窑洞。图/张建林

像这样一个结构复杂、设施齐备的民居当时住的是怎样的一个家庭?

考察人员推测这是以一对老夫妇为中心的大家庭, 有两三个未成年的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成年的子女虽搬进在附近新开挖的窑洞,但日常饮食生活还在这里。

藏族的传统食物主要是糌粑和酥油茶或清茶,糌粑是磨好后装在袋子里的,需要时可直接取出食用。但近十个人同时喝茶却需多架几个壶来烧水,这样,右后室的 7 个壁灶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必需设施。

▲古格窑洞内的壁灶。

用来作仓库的窑洞数量也比较多,差不多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

大多数仓库窑洞内都有土坯砌的仓池,编号Ⅳ区 40 号的窑洞里沿着后壁和左右壁砌了 6 个 相连的仓池,占洞内面积的 2/3,后壁还挖出较大的壁龛,以扩充存放容积。其中左侧的仓池底部残留有少量干瘪的青稞,足以证明这个窑洞是古格王国时期的粮仓。

从6个仓池的容积推算,这里大约可存贮 1700 多公斤青稞,这对于生产方式为半农半牧的古格人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粮仓了。

仔细观察这个窑洞,可以发现中室和后室的门洞都有土坯封门留下的痕迹,表明粮仓的用途是长期贮存而不是随时取用,它可能是古格王室或贵族“备战备荒”的粮库之一,平时有人看守,不到非常时期是不能打开的。

▲作为粮仓的窑洞。图/宗同昌

类似的粮仓窑洞在城堡中数量不多,总共不超过 15 处,由此看来,古格故城当时集中储备的粮食是很有限的。

▲形形色色的窑洞。

1985 年考察队在山顶东侧的悬崖边缘发现一个洞口,洞口已经被塌落的土堵住多半,洞内分为前后两个洞室,前室堆满了散乱的竹木箭杆半成品和成品, 后室堆放着 28 个基本完整的藤盾牌,这些武器在古格王国最后一场战争之后在这里静静地存放了 300 多年。

东面的山坡也发现了一孔放满箭杆材料的窑洞, 竹木箭杆成捆地绑起来,有些箭杆捆上还系有棉布的标签,标明箭杆来自什么地方。

▲窑洞中堆放的盾牌和箭杆。图/宗同昌

可以确定属于作坊的窑洞只有一处,门洞宽大,洞内面积仅 6 平方米,四周壁上有 6 个壁龛可以放置工具和杂物,地面上堆积着约 20 厘米厚的木炭屑和炼渣,还散落着几块坩埚的残片。

从这些遗存分析,这里应该是一个小规模的铸造或锻制的作坊。

▲从窑洞眺望远处的的洛当寺。图/生活多美好

窑洞中最为考究的是佛堂窟,这种洞窟面积不大, 但洞窟内的装修很下功夫。

窟壁一般用草拌泥和砂泥抹平磨光,所有壁面绘满了壁画,有些洞窟的顶部也绘有装饰图案,地面用“阿嘎土”夯打得坚实平整,木质的窟门上往往加以雕饰。每个这样的洞窟都是一座精巧的袖珍佛堂。

▲层层叠叠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古格隐秘 | 建在悬崖上的王宫,让人叹为观止

文字:摘编自张建林《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图片:彦同 康凯等

编辑:李岑

责编:陈利

终审:赵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