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自诞生两百年来,从未淡出过国人的文化关注,皆因每个人都可以在一生中的仼何阶段去读它,也适合仼何身份的人去读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红楼梦相关的话题:无论是人物、建筑、美食,还是服饰,亦或是红楼梦背后蕴藏的未尽之意,国人也从未停止过探讨,如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胡适、周汝昌等人都有过相关的论著。张爱玲也爱读《红楼梦》,但她有遗憾,她说:“人生三恨为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当然这亦是我们所有读《红楼梦》的人的遗憾。

为什么人人都爱读《红楼梦》?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对此,董梅老师在她的《董梅红楼梦讲义》一书中作出了完美诠释:

第一,《红楼梦》是中国人的族群生活史。
第二,《红楼梦》是中国人的族群心灵史。
第三,《红楼梦》是数千年来所孕育的汉语言魅力的一次总体绽放。

《红楼梦》就是有这种涵泳不尽的魅力。也正因为此,《红楼梦》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成为世界巅峰水平的不朽之作,其价值与魅力为人类所共享。王国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存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梅老师是中国古典文学学者,三十年潜心研读《红楼梦》,终得此力作《董梅红楼梦讲义》,不管我们是否曾读过《红楼梦》,此书都可作为我们的阅读地图,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攀登这座中国文化的高峰吧。

一、红楼梦破,万物皆虚空

“梦破乃有《红楼梦》”这是董梅老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开题方式,对此,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既以梦为书名,说明作者已经出梦。他在梦外,笔下的众生则在红尘梦中:有人痴痴在红尘中打滚儿,以梦为真,至死不觉,比如王熙凤;有人从红尘痴梦中逐渐醒来,一路经历了心灵之痛,懵懂踉跄,终于出梦而来,比如贾宝玉。”

这说的不正是我们身边的人或事吗?有些人忙忙碌碌,追求物质享受,功利,贪婪 ,被物欲控制,最终走向歧路,而有些人,在经历伤痛之后,大彻大悟,明白了生活的全部并不只有物质,还有亲情、友情、爱情,更有心灵的自我洗涤和修养。

我们应该记得《红楼梦》中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红楼梦破,万物皆虚空。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后面还有“开辟鸿濛,谁为情种?”知道了万物虚无之后,又重新构建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又重新对这个世界投入爱-。

用现代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从历经莫大的痛苦/虚空之后,即便知道了万物的存在最终归向虚空,仍会去赞叹人间一花一木,仍能深情对待人性的一笑一泪,以真情建立起生命的支点,这才是人性光辉点——这也是曹雪芹对人生的血泪答卷。

二、三年大观园时代如人生三时

董梅老师通过宏观的观察方式,提炼出故事主脉和时间轴,尤其是人物命运转折处的大关节。如《红楼梦》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时间跨度是十五年,在这个时间轴上,故事的关键节点是在第二十三回众姐妹和贾宝玉搬进了大观园,在大观园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笔者却用了百之七十的笔墨来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董梅老师将这“三春”对应三年:第一年花柳繁华、诗酒风流,意象为“春”;第二年盈满则亏、纷争并起,意象为"夏";第二年家族内讧、女儿凋零,意象为“秋”。而这三年的故事又分别对应着:爱情与繁华、争端和伤逝、凋零与败落。

大观园是曹雪芹为女儿们建造的一个理想女儿国,这里住着的女儿应该是“像花朵一样、水作的骨肉”,而贾宝玉作为理想国的守护者住进了大观园,以完成呵护女儿们的使命和人格的成长。然而,这“三春”却让贾宝玉亲眼看着:晴雯被驱逐后悲惨而死,迎春出嫁后饱受折磨而离于人世,还有司棋、入画等也驱出大观园。与此同时,贾赦与贾政夫妇的矛盾、王夫人与赵姨娘的嫡庶之争……各种矛盾直接导致家族内讧,最终演化为“抄检大观园”。

贾家和大观园儿女们的命运,都在这“三春”后水落石出,风流云散。这“三春”便是作者苦心孤诣经营的隐喻性结构,提示着全书的大趋势。

从春到秋,从繁华到逐渐败落,更像是人生三时:幼年、青年、中年。幼年的无思无虑,青年的踌躇满志,中年的失意心冷。假如曹雪芹能写完全集,想必“冬”也会安排上,毕竟那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慢慢老去。

从最初的大观园如何热闹,如何繁华,如何络绎不绝,便有后来的大观园被抄检后的肃杀和萧条。当然,这亦是社会的人生百态,“人走茶凉”在生活中并非鲜见,“烈火烹油”之后“落井下石”亦时时发生,但是,这便是生活呀!

三、《红楼梦》是集儒、道、释于大成

贾家作为一个钟鸣鼎食、翰墨诗书的家族,从有血性的第一代到“整日混在姐妹堆里”的第四代男子贾宝玉来说,确实如冷子兴所说贾家是“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叛逆的少年”,却是《红楼梦》里最有儒家精神的人,为何这么说?

书中有提到贾宝玉烧掉所有的人,却唯独没有烧四书。而这四书《认语》《孟子》《大学》《中庸》正是儒家的核心经典,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所在。为什么贾宝玉不烧它们,正是因为他信四书,正如董梅老师所说:“他看上去离经叛道,但他离的是假经,叛的是假道,儒家的真精神,在他心里是尊贵的。”

而这也是曹雪芹的潜台词:四书是儒家的原典,是国人的精神原乡,后人的歪曲之说,该烧掉。曹雪芹信四书,但并非盲目的信,他借贾宝玉烧书来表示他的“离经叛道”,而这样的表现在明清两代并不稀奇,明代哲学家李贽受王明阳心学的影响曾公开反对程朱理学,当然,王阳明创立的“致良知”也不是和孔子真精神作对,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假若不能深歆孔子的儒家真谛,如曹雪芹、贾宝玉此类人则会被他们时代的人视为离经叛道。

在《红楼梦》中,除了有孔孟之道,还有老庄、佛教、易经、阴阳观念,一个人的社会观、自然观、生死观的构成离不开儒、道、佛的共同参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儒、道、释熔于一炉,而这些的具体表现便是贾宝玉一路走来的心理历程,“儒家思想助其建立了对他人的爱;道家思想助其连通内在心灵和外在天地;佛家思想助其释然了生死”。

看《红楼梦》,我们不能单纯地说它就是一部佛经,或是宣传孔孟之道又或者是《易经》道家的的小说,因为支撑起《红楼梦》的哲学体系,是集儒、道、佛思想大成于一体的,这才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核,而这,也正是《红楼梦》被誉为集中国文化之成者的原因之一,而它的另一个身份——文学作品,则让这部小说没有局限于说教,而是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才使得《红楼梦》更丰富、鲜活、动人。

结语:

史家有幸能得司马迁,恰巧他是一个兼具了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才能,又有着高度自我要求和独立思想的历史观察者、研究者和记录者,从而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文学幸得曹雪芹,他有着无所不包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他历经繁华,最终化为虚空,但始终对生活待以真情,从而有“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座宝藏,无论是从生活美学、美食、审美还是从文学杰作,亦或是兵家兵法,在这里都可以挖掘得到,这是一部无论任何时代读它都不会过时的书,因为笔者具有超时空的现代性,在价值观上跟现代人没有隔阂。对于现代人而言,生命态度都趋向务实,缺乏务虚,但《红楼梦》告诉我们,“我们要有一颗通天地之心,强大而柔软,洞悉人生之痛,却始终不改生命深情。”

这样的《红楼梦》,我们能不读吗?能不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