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秋天,安徽省宿县盛圩子村的孔秀英大妈照常打扫卫生,她爱干净,屋里的桌椅柜子每天都会用抹布仔细擦一遍,墙角那个一人高的立柜还是她结婚时打造的,如今过了40年,柜子上的漆都快掉没了。

“孔大妈,你看谁来了?”门外忽然有人高声喊道。

紧接着一群人拥簇着一位军官模样的男人走了进来,军官一看到孔秀英就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激动地问:“你还记得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震

孔秀英满脸疑惑,显然并不认识眼前之人。军官又说道:“如果没有你,当初我早就被打死了,我是来报恩的。”

周围人也是一头雾水,要知道,眼前这个人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那可是中央级别的高官,怎么会认识小乡村里的农家妇女呢?他又为什么会把孔秀英称为“恩人”呢?

故事退回到1941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正在中华大地上横行,他们疯狂地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说起日军,老百姓们都恨得牙根痒痒。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附近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参军上了战场,孔秀英的弟弟也跟着共产党的队伍去打仗了。

孔秀英当时还是个刚过门的新娘子,她为人勤快,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丈夫是个憨厚的庄稼汉,待人实诚,说起这小两口,村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一天晚上,孔秀英收拾完家务正准备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动静,丈夫立即把她护在身后,日军的据点离他们村子不远,那些人时不时地就会来村子里祸害老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多老百姓家里的口粮都被抢走了,丈夫生怕又是日本人来了。

门外安静了一会儿,一个低沉的男人声音响起:“老乡别怕,我们是新四军队伍,我们行军走到这里,能借住一晚上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秀英虽然是个农村妇女,却也有些见识,她知道外面有很多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尤其是共产党的军队,对老百姓特别好,如果来的真是打日本人的队伍,让自己给关在了门外,只怕她要后悔一辈子。

孔秀英绕过丈夫轻轻地打开了院门,就见门口站着几名背着枪的士兵,为首的是个高高瘦瘦的军官,看见她出来立即敬了个礼,礼貌地问道:“大姐,我们是新四军,能在你家借住一晚吗?”

孔秀英还从来没有跟当兵的打过交道,她局促地搓搓手,赶紧将人让了进来。军官进来以后,打量了一下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院子,看到门上贴的大红喜字,满眼歉意地说:“实在对不住,没想到你还是位新娘子。”

孔秀英

这位军官正是张震,1941年他是新四军四师的参谋长,先是在豫皖苏边区参加了反顽作战,粉碎了国民党想要进军苏北的计划,接着又担任抗大分校的校长,负责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

11月17日,张震在安徽省固镇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和当地的游击队讨论了工作部署,会议结束时还是半夜,张震原本要在那里待到天亮再走,游击队长却对他说:“你不能继续待在这里了,最好赶紧走!”

原来这里曾经有日军出没,新四军和游击队都聚在这里,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所以必须尽快转移。可是三更半夜能去哪里呢?游击队长拿出地图指给他看,可以沿着沱河到盛圩子去,那里相对比较安全,说完又派了几名游击队员护送他。

张震连续开了两天的会议,本就精神不济,天黑路滑一路磕磕绊绊,中间还因为不熟悉环境迷了两次路,走到盛圩子的时候早就疲惫不堪。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轻轻地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院门。

张震等人进来没一会儿,孔秀英就麻利地收拾好了屋子,催促他赶紧去休息。张震见对方把婚房都让给了他们住,心里很过意不去,就说:“借宿已经很打扰你们了,怎么还能睡你们的婚房呢,我们在放置杂物的偏房里住一晚上就好了。”

孔秀英的态度非常坚决,她说:“我兄弟也是当兵的,你们都是打鬼子的英雄,都是我们的亲人,怎么能睡杂货屋呢。”说着就把张震和几名游击队员推到了屋子里,还搬来了她结婚做的新被子新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震推辞不过只能住下,他的精神和身体都已经疲惫到极点,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睡得正酣的时候,忽然感觉有人猛烈地摇晃他的肩膀,还有人急促地说:“快起来,日本人来了!”

张震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应了一声继续睡,他实在太累了,这时又有人来扯他的胳膊:“104快醒醒,我们被包围了!”104是他在新四军里的代号,只有队伍里的人才会叫他的代号,张震一个激灵翻身坐起来,就看到警卫员已经抄起枪冲了出去。

当时天刚蒙蒙亮,又是冬季,外面天寒地冻,很多人都还在睡梦中,是谁最先发现敌人的呢?这多亏了孔秀英。

原来孔秀英有早起的习惯,每天都早早地起来扫院子喂鸡、捡柴火做饭,她刚起来来到院子里,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这个声音太熟悉了,她脸色一变,赶紧跑到门口查看,果不其然,几辆日本人的军车正在疾驰过来。

“遭了!”孔秀英把怀里的柴火一扔,扭头就跑进屋子里把熟睡的张震喊了起来。等张震出来的时候,村子已经被日军包围了。对方来了好几十号人,新四军这边却人数很少,敌我力量悬殊,想要顺利突围,几乎不可能。

很快,前面突围的战士已经和日军交了火,枪声此起彼伏,也惊动了全村人,有人出来看到打枪的日军,吓得赶紧关紧院门。

日军一面追击跑出去的新四军战士,一面挨家挨户地搜查。张震清楚对方是有备而来,说不定早就知道了他们在这里借宿的事情,可是他们的行踪一向十分隐秘,怎么会这么快就被日军发现了呢?莫非是队伍里出了汉奸?

形势紧迫,当下也无法追究这件事,张震拿着枪也冲了出去,奈何敌人的火力太猛了,所有的出村道路都有人把守,新四军战士只要一露面,就会招来疯狂地射击。几次突围不成,只能退回到孔秀英的院子里。

行军打仗的人见惯了枪林弹雨,可老百姓哪里见过这阵仗,新婚夫妇本来是出于好心让他们暂住一晚,若是因此再招来灾祸,那就是他们的罪过了。张震心中愧疚,对孔秀英说:“大姐,你们快躲起来,要是日本人审问,千万别说留我们住宿了。”

孔秀英从惊慌中回过神来,她略加思索,突然抓住张震的手臂,说:“你们跟我来!”说完就带着所有人猫着腰从后院的小门跑了出去。后门对着一条偏僻狭窄的小巷子,这里很少有人经过,孔秀英贴着墙根,在清晨浓雾的掩护下,把张震等人带到了村口附近的旱沟里。

旱沟离村口不远,隐约还能看到端着枪的日军身影,但这里连着沱河,附近的芦苇丛非常茂盛,是绝佳的掩护环境。孔秀英还要带他们渡过沱河,张震拉住了她,让她赶快回去,千万别被日军发现了,后面的路他们自己走。

孔秀英犹豫了下,身后突然传来密密麻麻的枪声——敌人发现他们了!一名战士倒在了她的面前,鲜血从他的伤口中流出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用尽全力大喊“参谋长快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不及悲伤,张震举枪射杀一名日军,扭头对孔秀英说:“大姐,我若能活着冲出去,以后一定来报答你的恩情!”说完就带领战士们跳出了旱沟,朝着沱河方向狂奔而去。

借着芦苇荡的掩护,他们一直跑到了沱河岸边,和闻讯赶来支援的游击队汇合后,借助地势优势,和日军展开了战斗。他们边打边撤退,最终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尽管拼力突围,但还是有31名战士牺牲了,后来,牺牲在盛圩子附近的战士们都被村民们埋葬在了村头。

孔秀英回到村子里,正赶上日军和汉奸在挨家挨户地搜查,汉奸把孔秀英和她的丈夫抓起来逼问,是不是窝藏新四军了。孔秀英义正词严地说:“说话要讲证据,你看到我收留新四军了?”

汉奸连哄带吓,见实在问不出什么,又转身去审问其他村民,还放出话来,谁能提供新四军的线索,谁就能得到丰厚的奖励。

百姓们早就对这些人深恶痛绝,哪里会给他们提供线索,反而纷纷指责汉奸和日军只会欺负老百姓。日军彻底搜查了孔秀英的家,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最后只能悻悻地离开了。

这次经历给孔秀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经多次向孩子们提起这件往事,即便过去多年,回忆起战斗场面依然觉得惊心动魄,她即为牺牲的战士们感到悲伤,又为突围后生死不明的张震满心担忧。

谁能想到时隔40年以后,他们还能再次相遇。张震第二次走进盛圩子的时候,日本侵略者早已经被赶回了老家,新中国在战火中涅槃重生,当年英气勃发的新四军将领,如今已成为军功赫赫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而当年那位果敢英勇的新娘子,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

两人回忆起往事,战斗场景还历历在目,张震坦言如果没有孔秀英的帮助,只怕自己也已经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了。拜访完孔秀英,张震又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初为了掩护他突围而牺牲的战士坟前。

村干部介绍说,每逢清明寒食,孔秀英都会跟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去给烈士扫墓,她会给孩子们讲烈士的故事,丈夫则清扫墓地、种植树木。村里人深受孔秀英夫妇行为的感染,纷纷加入到给烈士扫墓的行列,张震听完这番话对孔秀英更加感激了。

尽管有孔秀英夫妇的尽力维护,因为地势较低,烈士墓地周围常年积水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水潭,战士们的墓地都快被淹没在水里了。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无数战争的铁血将军,此时默默地红了眼眶。那都是他的战友啊,死后怎么还要被浸泡在水里呢。张震在墓前站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他无声地敬了一个军礼。

不久后,在张震的安排下,盛圩子建立起了一座烈士陵园,陵园中有一座高大的“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碑文是张震亲笔题写的,孔秀英夫妇也被他亲自请来负责陵园的管理工作。

张震还把孔秀英夫妇请到了北京,当时他已经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军政要务,即便如此,他还是抽出时间陪着“恩人”参观了天安门,还让他们住到家里来,亲切地询问他们如今的生活,得知盛圩子的百姓们都过得非常好,张震也放心地笑了。

此后,孔秀英夫妇又一次受邀到北京,这次张震不但好好地接待了他们,还和他们合了影,临走时更是安排秘书把他们送到车站。在孔秀英和全家人的印象里,张震待人温和热情,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又过了十几年,已经85岁高龄的张震在夫人和子女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盛圩烈士陵园拜谒,还出钱给陵园里的每一位烈士都立了一块墓碑,墓碑上写着烈士们的名字和事迹,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烈士的信息都查不到了,墓碑则会写上“无名烈士”

这一次迎接张震的是孔秀英的儿子盛志席,父母年迈无力继续管理陵园,他就接过了管理陵园的担子,成为了烈士陵园里的守墓人,而盛志席早在两年前也已经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一门三代,红心接力,正是因为有这些可敬可爱的人,革命精神才能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