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邓宇晨

国内早教市场从零起步,历经30多年发展,规模如今已达千亿级。

广义上的早教,是指0-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服务。3-6岁教育主体以幼儿园为主,因此0-3岁教育市场成为众多早教机构争抢重点。

在家长“起跑线焦虑”、机构营销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早教年龄越来越提前。“源自欧美”“让宝宝受益一生”“送给宝宝特殊意义的出生礼”,从乡镇到城市,从街边到商场,早教机构的广告直击家长内心。

“还有朋友把3个月的娃送去早教班,以为可以获得高质量亲子互动,结果一节课下来,娃全程在睡觉,朋友感觉被坑大了。”家长刘洁(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相比针对中小学的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等,早教行业并非刚需,而且严重依赖线下互动,几乎无法线上替代。

2019年,刘洁为2岁的女儿选择了一家知名早教机构,学费3万余元,共150节课程,平均每节课近200元。因疫情,课程断断续续,现在还有100多节课没有上。期间,早教机构曾建议转为线上课程,但遭到刘洁拒绝。

“线上和线下体验完全不一样,课价这么贵,我和其他家长都不能接受方案调整。”在和机构协商后,刘洁拿回了不到一半的学费。

早教机构大多位于商圈中心,店铺租金高,人员成本开支大,导致现金流压力紧张。

据媒体报道,2022年4月,在北京拥有十几家门店的NYC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传出“闭店跑路”的消息。仅单个门店就有1000余名学员,未退学费总计超千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早教”渐成趋势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早教班?这是众多家长的困惑。

相比全日制幼儿园等托育机构,早教机构多采取课时制,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互动,帮助孩子提高认识。

“我在早教班学习了很多互动知识和经验。在0-3岁这个阶段,新手家长还是需要一些专业指导和建议。”刘洁说。

早教班对孩子的学习及发展能力是否有帮助,仍是教育学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史瑾在对山西省晋中市367名3-6岁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整体上,参与早教班对儿童进入幼儿园后的学习与发展无持续提升效果。参与早教班对儿童的帮助有限。“家长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避免盲目跟风式地参加早教班,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关键。”史瑾在文章中表示。

当下,单价更低的线上早教、在家早教,最受市场亲睐。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早教行业中,近四成家长选择线下机构,34.7%的家长选择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家长注重儿童对于早教课程的体验,相比线上,线下机构更具优势,能满足家长托育需求。但因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进一步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发展,线上早教课程的陪伴性凸显,线上早教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

“早教第一股”美吉姆(002621.SZ)则在2022年5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美吉姆已推出了“美吉姆在线”微信小程序、手机客户端,让0至6岁的适龄儿童在家也能享受美吉姆高品质的早教课程。公司有序推出线上付费课程、配套玩教具和周边商品,并探索测试社交电商和会员增值业务,完善服务的同时提升线上用户转化,推动整体业务增长。

早教机构转型出路何方?

早教行业竞争激烈,压力重重。

学知年创始人孔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固定成本高企是早教机构发展的最大天花板。早教店一般布局在商场、社区底商等处,租金高而坪效低。“老师的成本会吃掉收入的50%,租金占掉20-30%,再加上运营成本,基本上钱就不怎么赚了。”孔清说。

早教机构的客户生命周期短,通常只有8-12个月,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更高。

早教机构的盈利压力大是行业共识。广证恒生新三板研究极客分析师黄菀曾撰文称,在1681个早教店组合模型中,约有27%的组合处于亏损状态,机构满班率和消课率都相对偏低;约有30%的组合净利率介于10%-20%之间;约24%的组合处于微利状态;组合净利率超过20%的只占19%。

早教巨头也不例外。2022年一季报显示,当季,美吉姆实现营收4468.56万元,同比减少44.21%;亏损1167.77万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759.11万元。

美吉姆表示,公司有序推出线上付费课程、配套玩教具和周边商品,并探索测试社交电商和会员增值业务,在完善服务的同时提升线上用户转化,推动整体业务增长。

美吉姆还针对三线及以下级别城市、城镇,推出早期素质教育品牌“小吉姆”,称旨在拓展市场深度的同时为更多家庭提供适合的高品质早教服务。

另一家幼教巨头红黄蓝(GEHI.NYSE)则将目标转向海外,已大力布局新加坡早教行业。

2019年4月,红黄蓝收购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私立教育集团,开始在新加坡提供幼儿园服务和学生托管服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它在新加坡有18家直营和9家特许经营的幼儿园,以及36家直营和4家特许经营的学生托管中心,共拥有学生5742人和教职员工616人。

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1年,红黄蓝的新加坡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907.3万美元、2596.4万美元、3100.7万美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大体呈上涨趋势,占比分别为10.5%、2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