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芯片产能占据国内半壁江山的长三角,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疫情之下,拥有全国1/4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上海,却始终是“芯火不息”。重点芯片制造企业产能保持在九成以上。“九成”这个数字背后,包含了长三角怎样的保链稳链举措?又面临哪些挑战?疫情之后,长三角怎么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参与全球芯片竞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6月6日,市经信委发布了第一批666家复工复产的“白名单”,其中不少就是集成电路生产的上下游企业。截止目前,上海已公布的两批1800余家重点企业"白名单"中,集成电路企业超过210家。事实上,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停产。

闭环,集成电路重点企业的“标配”

中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告诉记者,从3月下旬开始,他们同样也是进入了封闭运营,“要求员工是定点办公、定点吃饭、定点洗浴、定点睡觉”。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闭环队伍从最早的一百多人扩展到目前的一千多人。

“集成电路重点企业超过九成已经复工复产。5月以来,相关重点生产型企业已实现100%出货。”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石建宾说。石建宾表示,协会已经整理了五批复工复产的名单。按照集成电路产业链来分的话,重点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企业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几乎已经达到了100%复工。

产业链是“筋骨”,供应链是“血脉”

虽然,整个行业的复工复产比率较高,但复工复产中仍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尹志尧看来,目前对于企业提产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打通产业链。集成电路制造工厂需要24小时不停机,所需原材料多元,“寿命”最短的2至3个月,消耗最快的数十个小时就需要补充,疫情下,这一战略行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以中微公司为例,全世界的材料供应厂商有450家,“每天都要从这450家买东西、运东西、接受东西,只要其中一个零部件不到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为保障“芯”链不断,上海海关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全产业链开通“绿色通道”,将便利化措施的惠及范围从重点企业扩大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商品覆盖面从制成品扩大至原材料、中间品及相关制造设备;对上海市复工复产“白名单”内的集成电路企业开展评估,对符合要求的进口光刻胶临时免予抽样送检。

光刻胶是集成电路生产企业重要的原材料,但是疫情期间,进口冷链空运因封控原因一度受阻,全国不少集成电路企业库存“见底”。“我们和各家光刻胶供应商沟通,采用‘团购’‘包机’的模式,与浦东国际机场海关、东航物流配合,以项目形式落地”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翊说,包机到达浦东机场并进行消杀后,当日就可以从这一零部件“粮仓”流转至全国各地。

数据统计显示,集成电路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分布,上海是290多家,江苏是100家左右,浙江是30多家,安徽是20多家, 其他省市是80多家。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占到了整个集成电路生产型核心供应链的85%。

当前,在上海市经济运行与供应链维护工作协调机制下,经信、商务、发改、交通等多个部门组成全市复工复产复市统筹推进机制,各方密切配合、稳步推动,经济循环越来越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复工中升维,在升维中复产

在半导体市场旺盛需求的引领下,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高速增长。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1年的销售额总额为19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1%。

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也保持较高增速。根据海关统计,去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6354.8亿块,同比增长16.9%,进口金额43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中国集成电路出口3107亿块,同比增长19.6%,出口金额153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

上海作为全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重要基地,是全国70%集成电路化学品原材料进口口岸。去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增幅为20%。

目前,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量仍然巨大。在三位嘉宾看来,目前“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在复工中升维,在升维中复产”。比如,泓明用数据链打通部门行业壁垒,构建出了一条适应疫情环境下,芯片产业高效运作的“工业跨境高速公路”,中微也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起了自己的生产数据链。在石建宾看来,“总体来看,目前芯片供应链信心正在逐步恢复”。相信随着以上海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复工复产,全国范围内的芯片供应会进一步回归正常水平。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贺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