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电子设备公司当人事经理,前不久,大学同学小赵找到我,说自己失业了,希望老同学能帮帮他。

我和小赵本科都就读于一所大学的管理专业,毕业后我留在了本地,而小赵则去了南方,听了跳了许多次槽,最后还是失了业。

说来也巧,我所在的的公司正在招工。于是,我就花了5000元请项目部经理吃了顿饭,顺利地把小赵招了进来,不久又把小赵调整到了人事部,当了一名文员。
小赵的月薪是5000,而我是20000。我对小赵说:“好好干,我罩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赵经验丰富,无论是撰写材料还是分析数据,都比年轻人要强,甚至连老板都有一次专门问起小赵。

觉得小赵立足未稳,不便太早出风头,所以并没有替他过多美言。

很快半年就过去了,小赵有一次偷偷地对我说:“老同学,你是不是得罪技术部经理了?他昨天当着我的面,笑话你什么都不懂,就靠一张嘴吃饭。”

我的眉头一皱,因为我与技术部经理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是当着老同学的面揭自己短,这话听起来就非常刺耳。

我非常生气,让小赵以后见到技术部的人迟到、早退,还有上班时间做其他事什么的就记录下来,月底全部公开,作为扣发绩效的依据。

很快,技术部经理就闯进我办公室,怒斥我公报私仇,有本事冲他来,别故意整他手底下的兄弟!

我不甘示弱,表示自己只是公事公办,如果你不服,可以到老板那里去告状。
小赵看到我们吵架,赶紧上来劝说:“都是为了工作,别伤了和气……”

结果这事很快就传到了老板耳中,老板把我喊过去一顿臭骂,我不服,反问老板:“技术部的人天天不遵守劳动纪律,我管管又怎么了?”

老板把桌子一拍,说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要是把握不好尺度,明天就别干了,让你的那个同学,小赵来接你的位置!”

我一听,老板不像说着玩的,赶紧向老板承认了错误。

“听说你想推荐他当人事副经理?别傻了。”老板拍了拍我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不要把小赵放在身边了,让他去接触接触业务吧。”

我的心猛地一沉,老板今天提了好几次小赵,说实话,我的心里有些发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留了个心眼,从技术部的几个年轻人口中套取到了一个事实:小赵每次去查岗,既做“恶人”,也做“好人”,还不时诉苦:全是李经理安排的,他也没办法,只能少扣一点了。

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不禁怒火中烧。

我不动声色,安排小赵会同采购部去验收一批200万元的原材料,这批货物是公司的一个关系户介绍来的,如何把握好验收尺度是个考验。

小赵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被采购部的人忽悠成验收小组组长,在验收单上签了字。

结果这批原材料在使用中出了质量问题,项目部经理告到了老板那里,老板大发雷霆,当即决定将小赵开除。

这批货物本来可以用于无关紧要的地方,项目部经理有意用在关键产品中。

我是知情的,却没有阻拦,因为这与我无关,至少看起来无关。

小赵的辞退手续是我亲手办的,不过小赵临走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暗自神伤:

我的验收绝无问题,是你们掉了包。我并不想害你,只是有点不服气,而以你的情商和才能,就算没有我,位置也坐不久。”

简单把事情经过捋一下:

1、我把小赵招进来后,无意中给自己树了一个强敌;小赵觊觎我的位置,有意激化我与技术部经理的矛盾,想坐收渔翁之利,可是他操之过急、手段太次,连原本看好他的老板都看不下去。

2、我察觉到小赵的意图之后,马上会同项目部经理,给小赵挖了一个大“坑”,不仅要让小赵失去工作,还想让他赔偿损失,也是够狠够绝的“反击”。

是个故事,但职场上的有些事,比这个有过之无不及,如果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对职场小白有益无害:

1、要学会成长。职场是个有利益冲突的地方,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看待问题、相处关系,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能比我过得好”,这是人性之弱点,不承认不行。

2、要保持距离。原本朝夕相处的同学、好友,一旦成为了上、下级关系,想保持原来的友谊很难,需要双方都要调整心态,比较好的办法是两个人分开。比如小赵如果去销售部当员工,和小李也许还能合作。

3、要竞争共存。很多人受到好友的欺骗后,报复的力度特别大。这也告诫我们,无论是从良心出发,还是从后果考虑,都不要踩着朋友“上位”。我总觉得,朋友之间坦荡荡地相互利用,也许能皆大欢喜,但是黑漆漆地相互欺骗,一定会两败俱伤。

当然,工作、生活本就不易,成天防着别人也是自寻烦恼。大家都是打工人,要保持心情愉快,犯不着折腾互掐,如果实在分不清敌友,不妨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法则,少与同事应酬,多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