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方言分为:南部侗族方言区(侗族大歌传唱区),北部侗族方言区(侗族山歌传唱区)。

这里主要探讨侗族山歌,我们先来了解侗族山歌,侗族山歌是流传于北部侗族方言区的民间传统音乐,是青年男女恋爱时表达爱意的一种民歌,传统唱调调短曲忧,曲调单一,歌词可以自由编唱。即:曲调不变,变换的是歌词,人们聆听的是歌词的意思,不太在意旋律。所以导致歌调平实,只要把歌词唱完即可,演唱时长较短,一首七言四句的侗歌四五十秒钟就唱完了。

侗族山歌与侗族酒歌的歌调大致相同。

侗族山歌有个亮点,那就是每一首歌都是一首押韵诗,通常有七言四句、九言四句,难度稍大的有十一言四句、十三言四句等。编歌水平高的歌手,出口成歌。

侗族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北部侗族方言区的侗胞与其他地区的侗胞一样,无文字,只有语言。但文化水平和素养较高,就以民歌而言,“侗歌多,唱来够你用船拖,百把只船装不下,剩下的歌流成河。”

人们称赞侗乡是“歌的海洋”,“侗族是音乐的民族”。事实如此,侗族人民以会唱歌为荣,把能歌善唱者视为聪明伶俐的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原本生活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使侗族山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许多传统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侗族山歌失去了传唱氛围,

侗族山歌文化成为了人们的过往记忆,侗族山歌文化艺术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侗族山歌的传承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依靠口传心授的侗族山歌在不停的消失,特别是网络的发达,多元文化的交流,加快了消失的速度。

从小生活在侗族地区的吴世滔先生,深受侗族山歌文化的熏陶,侗族山歌给了他人生的启迪与生命感悟。虽然吴世滔现在北京工作,但他内心深深的眷恋着家乡,看着即将消失的侗族山歌,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吴世滔思考着侗族山歌未来的生存发展之路,分析得出侗族山歌内外环境变化是其消亡的根本原因,深深认识到侗族山歌存在着自身的缺点,调短曲悲,旋律单调,年轻人不愿学习传唱,内生动力不足是其逐渐消亡的致命因素。

思考如何提升旧调式侗族山歌的内生动力,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迫在眉睫。吴世滔详细研究旧调式侗族山歌只能在本地传唱,旋律内敛低调,调短曲悲,意境压抑,不能充分表达现代人自由奔放、热情高亢的情感,以及不利于对外交流的原因后。吴世滔参考了国内其他民族的民歌特点,再结合侗族山歌的旧调式唱法,对旧调式侗族山歌进行创新演绎,经过吴世滔创新演绎的侗族山歌具有这些特点:把每两个歌词间隔开来演唱,虽然歌词少,但腔调拉长,音调拉高,在每两个歌词之间拉长了节拍,且在拉长的节拍颤音中增加没有字义的衬词和转音加以修饰,使拉长的曲调自由衔接,旋律跌宕起伏,舒缓自由,听起来既有陕北民歌的高亢嘹亮,也有青藏高原民歌的悠长宽广,还有蒙古长调的声多词少、气息绵长。原来一首歌只用四五十秒钟就唱完,经过吴世滔创新的侗族山歌一首歌可以唱到两分多钟,创新后的侗族山歌听起来高亢嘹亮、空灵悠长、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创新传承侗族山歌,吴世滔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吴世滔侗族山歌音乐会”;登上央视舞台传唱侗族山歌,天籁之音,喜获金奖;受邀参加外国驻华大使馆演出;受邀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受邀参加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世界非遗论坛”及“民族音乐创新人才研讨会”等活动。

吴世滔把侗族山歌的高音和长调创新演绎得非常完美,并且举行了很好的传唱、传承、传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为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传统音乐的创新传承发展作出表率。

在传承方式方面,有学者提出原汁原味固守传统,有学者提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事实告诉人们,固守传统,固步自封,结局是非遗在逐渐消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非遗永续发展。

吴世滔对非遗侗族山歌传统音乐的创新传承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启示意义。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保护条例,并予以实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延续了非遗文化的生命,但治标不治本。固守传统可能会加速消亡,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有希望。提升非遗传承保护项目的内生动力,提高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才是传承保护的最好方法。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静止不变的,只有创新性的传承,继承非遗文化的旧元素,融合现代发展变化了的新元素,创新性的传承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这也是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

(作者:吴小江、陈光灿,均为贵州省天柱县政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