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逸夫中学 姚博芳)

骨子里,更喜欢乡野中那酽得浓浓的乡风民俗。闲暇时间,走村访巷,仰望旧门额上的镌刻文字。每每看见,总是欢喜雀跃,如获珍宝。
我是农民的儿女,血液中融进了深厚的农耕文化。一年二十四节气,沐浴田野之风,吮吸泥土之味,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之间,感受稼穑之苦和丰收之喜。
匾额文化,是点缀乡土文化的一朵素雅之花。老百姓家门头上的三言四字中,慢慢品读,你会在古朴和敦厚中发现很多东西:比如乡愁,比如记忆,比如情怀,比如文化自信…

老家的邻村是南胥村,隶属卿头镇王村。秋收冬藏,百姓安康。一户建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的砖门楼上“时和年丰”真是应景应时。《诗经·小雅·华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淳朴的乡民们四季劳作,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起南胥村,就不得不提永济的第一个王村燎原社。1950年,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高鸣钟办起来全县第一个变工互助组。1956年,王村燎原社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农业社。如今,王村两委领导更是响应政策,顺民意,求发展,注册了“永济市王村燎原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继续引领乡民们趟出规模养殖和连片经济林种植等多种产业发展农业的新路来。时光褪去的是门额的颜色,不褪得是乡民百姓富民富国的时代初心。

永济城西街道吕坂村“安且行”的门额取于“安步当车”之典故。“安步可以当车”是慢慢步行,以代替乘车,也就是勤俭的意思。后人把“安步当车”引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不贪求富贵,而能安于贫苦的意思。南风吹拂下的蒲坂大地上,人们安居乐业,勤劳创业,不断书写着勤勉奋进之歌。
永济,自古文化底蕴丰厚,俯拾间便是耕读传家。宅院里有人家,人家里有故事,故事里有希冀。

张士秀,永济市开张镇南营村(原属民国临晋)人,辛亥革命志士。其祖宅的门额上“贤师吾俭”一直是当地老辈人教育子孙的名言警句。“贤师吾俭”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后世贤,师吾俭”意思是:后辈的人如果贤能,自会效法我的简朴。先生半生乐善好施,大灾之年,开仓济贫,修建南营村墙。多少年后,后人一提起张士秀,总是尊称其为先生。再看先生家的门额文字,莫不是“俭以养德”为人处世之良言。

舅家在虞乡镇仁里村。魏碑字体“容膝易安”出自上一世纪虞乡书法家郑奠元之手。主人言说,自己是银行职工,新房落成,郑老先生结合房屋主人的工作性质,从陶渊明弃官归田之作《归去来兮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撷取四字“容膝易安”,寄语主人,要守得心,居得稳,行得正。主人清瘦的面庞,说起当年房子落成门额刻就时的喜悦,难掩自己几十年来清白从事钱物两袖清风的自豪,并说会把这四个字当做家训让后辈记住。

“芒种”当日,再次走进介峪口,惊羡花事缤纷介峪山庄,闲看白发翁媪笑谈村头屋舍,再喜村容古貌添新颜。村口拐弯处,老房两侧的蜀葵连片开着,岁月悠悠往事如花;包墙旧砖,洇得发黄,巷口转弯,小狗摇尾。长满瓦松的老房子,门额是“善有余庆”四个砖雕文字,匾框刻有荷花、金鱼等其他纹饰。让我记起在城北街道席村南堡子看到的一处门额“春常在”。不禁想起苏东坡和与好友佛印大师关于一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的对联来。再品“善有余庆”,感叹向阳门第,积善人家,门第长久,兴旺发达,福报后人,必有余庆。这一点和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一致的。

处于晋南大地的我们,骨子里永远流淌的是黄土地的颜色。人们痴恋黄土地,视土地为生命,是精神。这不,将粘性很好的黄土焙烧为青砖黛瓦,将对生命的崇敬和农耕文化的热爱与不倦的追求通过镌刻,形成带有符号的门额挂在额头,记在心头。

城东街道皇甫营村,“绛祥”二字闪现摇曳竹林中。城区临街房子的门头上刻有“迎熏”二字。两处文字,不能不提到昔日舜帝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和舜帝弹五弦之琴,作《南风》之诗:“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卿云也做庆云和祥云,柳园的庆云楼也是如此解释。舜耕历山,舜都蒲坂。上古舜帝,德被万民。我想,舜乡子民镌刻成文,更是乘载了百姓对“南风”和“庆云”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对房屋的建筑从样式到质地到材料都有了更好的要求,但是对生活的希冀和向往是不会改变的。
青山依旧在,蒲坂多文脉。凝眸门额,我看到的是美丽的家园,看到是浓浓的乡愁,看到的是感到是人们对文化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崇敬。

岁絮时笺中,凝眸门额,再次领略到大地这本书的厚重、源远流长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