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画风波不断,资深时尚家洪晃称:

这是审美问题,新版人教插画没有问题,认为审美是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面对网友质疑,洪晃表示“ 我错了。对不起。这些画配教科书是不合适。跟审美无关。微博已经屏蔽了。各位还想骂就在这条微博下面随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评论区,洪晃对于自己的道歉回帖:

我觉得不是审美,是家长意识形态的问题。“

这个我觉得我错了,是他们的孩子在用这个课本。不是我的孩子。”

作为知名的高级知识分子,洪晃的才学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但对于教材插画一事,我倍感意外,明明是一个对“有问题插画”的争论问题,到她嘴里竟成了“意识形态”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长冤枉?

洪晃对于插画的态度是认为这些插画,在审美上冒犯了家长,但插画没有问题,其作者画风个性也没问题。但此言论一出,面对悠悠众口,洪晃转变态度,做出“挨打认错”的姿态,然后在评论区大诉苦水。

评论区不乏志同道合之人,斥责当代的家长们反智,“你说的没错啊!网上反智的人真多!我们已经都不正常了!还没药吃!悲哀!”

洪晃也表明,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好家伙,这些套路属实是让你们玩明白了

不管什么,只要反对你们的,就可以上升到意识形态问题。插画元素暴露出的问题还少吗?那些不良元素,难道是大众花边乱造?那些文字诱导难道是大众污蔑?

首先,这些问题存在是事实吧

这些具有色情倾向、不尊重女性、诱导“圈养”、舔女生胳膊、吐舌头比耶、掀女生裙子,全部都是个性审美差异?

二、东西方态度不一致?

如果说反对这些有问题插画,是意识形态,那么我很好奇为何东西方对此的态度一致?即使是影视节目、部分高知言论,其实是西方在对待儿童读物方面,比我们审查更为严苛。字眼、插画内容等等,任何不良倾向的题材,都在尽可能地剔除。

如果课本读物发现问题,外国家长的态度更为强烈,而且绝不仅仅是线上互联网曝光这么简单。学校、相关机构等卷入舆论风波,插画作者所遭受的口诛笔伐绝不亚于当下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单仅为审美差异,插画作者会招致如此多家长、网友的反对?那些再明显不顾的元素,明晃晃的出现在课本里,却被熟视无睹。

事实上,插画问题每年都有零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反映,但寥寥无几的声音,终究是让这些问题教材耽搁了数年之久。有人说这样反对,又是靠近儿童节,有这些曝光度,一定是有特别的原因,需要警惕。

我不明白剔除不良内容为什么会被解读为别有用心?吴勇的工作室查无实物,大家、导师头环光耀四方,但这些“不良内容”却要被标榜为艺术?

在儿童文学方面,这次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反对变成了有罪?

更有甚者,在国内嘲讽国人不尊重画风,扭头在国外调侃这些受害家长“愚昧无知”

这让我想到此前,洪晃对于陈漫的解读

陈漫摄影作品,面对大众风波,姗姗来迟一句话“只是为了一顿饭”

言外之意,不过是拍摄了一组照片,混口饭吃,结果被大众绑架,是个纯纯的受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晃对此评价“因为这组片子,陈曼、乃至中国的时尚摄影一下子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我不觉得这张照片美,但是它有足够的冲击力以至于今天,10年后,还可以冲上热搜。她的手段就是放大亚裔和中国特征。陈曼的初心就是在国际上出道,她做到了”

很明显,没有陈漫中国的时尚摄影便不能在国际立足,她只是放大了特征,增强冲击力,事实上,人家还“为国争光”。

个人取得成就,国家里的大众倍感荣光的事情,却是一直都有。但这并不仅仅是中国人才会这么做。国外有时候八竿子打不着的名人,都能列进他们的历史馆里。为何在国外就是可爱,在国内就是过分功利、虚荣?

当初,国外所谓的“高级感”被带入国内,并被部分掌握话语权的人大肆推行,现如今大众对这种声音表示不认可,对这种刻板标签表示不认可。

突然之间就成了触动了高知的逆鳞,时不时还要做出“耳提面命”的姿态,告诉大众我掌握了国内少数人,但却是国外先进的真理,你们反对就是倒退和愚昧。

这样的说法不觉得滑稽吗?

当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出现,总有人会把这些当作是叛逆

当反对的声音大了,他们就觉得刺耳

回归到本质,对于教材,大众是不是消费者?学生是不是使用的主体,家长是不是有权利对插画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