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就业机会让中国年轻人感到沮丧,他们正在诉诸一个新的流行词“摆烂” —— 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起了“摆烂”这一词语,一些年轻人说他们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很多人已经尝试放弃了。

“摆烂”的意思是自愿放弃追求某些目标,因为意识到这些目标根本难以实现。

在微博上,与“摆烂”相关的话题自3月以来已经产生了数亿次阅读和讨论。有网民说:“自从我看透了‘摆烂’的内核,以后真的就好像甩掉了一个大包袱。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刚出校园的时候我就想着,一定要好好工作赚大钱,同时也要抓紧副业,后来发现,即便是我再努力,工资差距也没有很大,副业也没有做得很好,整个人就很累。再后来我发现,钱多钱少我也不会享受生活哈哈哈,而且光凭工资想买房车是不可能的,意识到这些以后我整个人就看开了。”

还有网民说:“年轻人想出人头地太难了,拚命还值不值得,躺平、摆烂。”

最近几天,这个词语——以及更早的“躺平”变得流行起来,因为激烈的竞争和较高的社会期望促使许多中国年轻人放弃努力工作。

但是,“摆烂”在国内年轻人的使用方式中,有一个更令人担忧的层面:积极拥抱不断恶化的局势,而不是试图扭转它。与它相近的短语有“破罐破摔”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等。

其实,官方已经注意到这一趋势了。

为什么现代中国年轻人喜欢‘摆烂’?

最近,官媒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其实这是因为消极的自我暗示,反复告诉自己我做不到……而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人们采取‘摆烂’的态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来说,这种摆烂的态度很可能是由于当今中国缺乏社会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造成的。

与我父母那一代不同,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有更大的期望,但对我们来说也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我们不能再为自己的生活做任何长期计划,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五年后我们会发生什么。

在职场中,老板经常为我们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达到他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我们总是失败。所以最后,我们失去了动力,只是做我们最最基本的工作。

可笑的是,和去年的“躺平”一样,“摆烂也是对当今中国社会“超”竞争的一种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机会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年轻人的绝望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而被限制在家中,也重创了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4月份,16至24岁的中国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18%,这是有官方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今年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好吧,我就摆烂——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这是一名努力找工作受挫的网名这样写到。

所以,这些流行短语反映了当下共同的社会情绪。

尽管,官方一再鼓励年轻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我们都处于同样的境地,各有各的难处,有谁不出的苦水,不知道向谁道来。

今年夏天,中国将迎来上千万高校毕业生,由于近期新冠疫情影响,“动态清零”还在进行中,导致多个大城市先后非必要不流动,严重冲击中国经济,毕业生面临最糟糕的就业寒冬。

当下如此困境,不能一味地“躺平”、“摆烂”,危机中求机遇,官媒也在释放一种信号,让年轻人选择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深入基层历练,积累人生阅历,方可实现人生价值,恰逢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推动,这些地方都需要人才回流,转变方向突围很关键。因为,基层需要持续更新劳动力,农业发展方式亟需转变,需要大把新农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协理员等,亟不可待。

我们面对的,将是遭遇全球化挑战的严峻时刻,此时顶层战略多轮驱动,全社会的生产资料(人力、资金、资源要素等)都在下沉,转移到乡村或农业活动,新一轮下乡潮未在不远时,早选机会点,比强撑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要强的多。最近,就连北大博士都在争当基层城管,你还在选择“躺平”或“摆烂”,那只能说,无药可救,也没必要救。

摆烂,只是一种社会情绪,但也没必要和你终生相随。摘下来,狠狠地扔出去,继续前行!

文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