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国攻灭六国后,秦王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就自称始皇帝,中国在完成首次大一统之后,也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

从秦始皇开始,到清宣统帝溥仪退位开始,中国的封建帝制延续了二千多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历朝历代的皇帝加起来,大约有四百个或者五百个左右,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辉煌的历史,数百位帝王,后世对于他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各类影视剧也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帝王形象。

那么,谁塑造的某位帝王形象,才是演技与神韵的完美结合体?

下面,我将试图简单地为影视剧中那些被塑造出的经典帝王角色排名,当然,其中包含小编大量的主观意见,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陈道明(饰 康熙)——《康熙王朝》

我知道,网络上关于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到底够不够好,是有争议的。

就我的看法来说:

他饰演的康熙或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好的之一。

陈道明的演技属于典型的“千人一面”,就是说,他不管演谁,都带着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早期的《围城》中,还并不十分明显,越是到后期,就越明显。

“千人一面”的意思,并不等同于演什么都是一个样,而是说演员强烈的个人意识和逻辑,都处于塑造的角色之上。

在《康熙王朝》中,陈道明在说台词时,明显是加重了尾音的。

这样做可以让其饰演的康熙,帝王身上的霸气显露无疑,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整个人都像是一个一直在空中端着的帝王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可以是任何一个霸气的帝王,却并不一定是康熙。

整部剧中,最知名的桥段之一,就是康熙帝在朝堂之上怒骂群臣的那场戏,顺坡溜车看下来,陈道明的表演,我觉得更像是一出话剧。

第九、胡军(饰 朱元璋)——《朱元璋》

前不久的《山河月明》,陈宝国老师再度出演了传奇帝王朱元璋,并且将这个角色塑造得极为到位,既符合其农民出身的身份,又契合其杀伐果断的性格,即使在整部剧质量欠佳的前提下,依然成为了最闪光的存在。

但在我的眼中,饰演明太祖朱元璋最到位的,应当属于胡军。

原因有三点。

其一,胡军是内地少有的带有硬汉特质的演员,比如他饰演的乔峰,和黄日华版的就有天差地别,这一坚韧强硬的形象,非常符合人们对于朱元璋的想象。

其二,在《朱元璋》这部电视剧中,胡军从朱元璋年轻时候参加义军开始,一直演到朱元璋失去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最后自己也走向人生终点截止。

时间跨度超过了半个世纪,对于演员的要求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胡军对于角色的理解,非常到位。

其实你仔细看《朱元璋》这部剧,里面有关战争的大场面非常不壮观,服化道和精良二字也相去甚远,但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刻画人物。

胡军不仅演出了朱元璋的嫉恶如仇,也演出了朱元璋的多疑心性,这位传奇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被浓缩进了短短几十集的电视剧中。

第八、王学圻(饰 朱棣)——《大明风华》

由于原剧本改编自一部女频小说,之后便做成了当时流行的大女主剧,因此各种玛丽苏段子满天飞,最终导致了《大明风华》口碑越到后面越崩盘。

所以我觉得最遗憾的是,王学圻饰演的朱棣,被强行忽视了。

该剧开始的时间段,是从朱棣父子攻入南京城,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开始的,那一年,朱棣四十二岁,春秋正盛,王学圻的年纪有些显大,这是唯一的缺陷。

在王学圻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雄主朱棣身上应当具有的那些品质。

剧中有一段戏让我感触颇深:

远征途中,自知命不久矣的朱棣召杨阁老前来,但当他看到杨阁老的第一眼,却惊讶的说道:“你这个老杀才,才一年多怎么胡子都花白了?”

老杨笑着回答说:

“皇上,岂不闻光阴如梭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哪有不老的道理?”

朱棣最后感言道:我已经六十五了,早上醒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个小伙子。”

明成祖朱棣,生于征战同样也死于征途,在王学圻的演绎之下,这个朱棣除了“天子守国门”的豪迈之外,还多了一层对抗岁月不屈的意志。

第七、吕中(饰 武则天)——《神探狄仁杰》

在《神探狄仁杰》之前,中国电视剧史上最著名的武则天形象,来自于1995年陈家林导演的电视剧《武则天》,刘晓庆在其中饰演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刘晓庆塑造的武则天,从受到李世民宠幸开始,到登基称帝,时间跨度很长,演绎得也非常全面,但是在她的身上,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一个得宠的妃子、一个皇后,以及后来的皇太后。

吕中在《神探狄仁杰》中饰演的武则天,更像是那个君临天下的女帝。

在武则天之前,吕中已经在《走向共和》中成功出演了慈禧太后,到了《神探狄仁杰》中,她对于武则天的诠释,明显和之前的慈禧有了很大的区别。

比如在第二部中,狄仁杰在幽州全歼契丹主力。

消息传到宫中,看到捷报的武则天,依然面沉如水,沉默不言,群臣都不敢作声,以为即将迎来的是龙颜盛怒,谁知,武则天大步走到大殿之外,振臂高呼。

此时的她就是那个天下独尊的帝王。

而后,武则天转过身来,满眼泪水,大声喊道:“崇州万岁!”

吕中在很短的一场戏中,把武则天身为帝王的王霸之气,以及把天下扛在自己肩上的那种使命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六、陈宝国(饰 汉武帝)——《汉武大帝》

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老戏骨之一,陈宝国老师饰演过的经典角色无数,各种各样的帝王形象同样也有很多,比如在《武则天》中,陈宝国就饰演了唐高宗李治。

而他饰演的帝王角色,汉武帝是极具代表性的。

胡玫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将女性独有的细腻注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汉武大帝》除了展现了汉武帝刘彻雄才伟略的一生之外,对于汉武帝晚年昏聩导致的“巫蛊之祸”,也有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剧中的名场面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幕。

其一是西汉凭借着文景两帝在位期间数十年的积累,终于对匈奴开始转守为攻,汉武帝在群臣面前,尤其是反战派文人的面前,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霸气:

“寇可往,我亦可往!”

其二是卫青去世前面见汉武帝的那场戏。

卫青乘轿撵前往未央宫,要面见汉武帝最后一面,听闻此事后,汉武帝让人拿来自己的朝服(以显正式,以示重视),之后降阶以迎卫青。

数十年的岁月,在君主和名将的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只剩下了苍凉的底色。

第五、《贞观之治》——马跃(饰 李世民)

说起来,《贞观之治》绝对是国产历史剧之中“另类中的另类”。

制片方和主创对于这部剧的要求,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请来了多位权威的历史学家,让著名作家阿城担任编剧,要求剧中无论大小事件,都要能从《贞观政要》、二十四史或者《资治通鉴》中找到原文。

这样严格要求的剧组,会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演李世民呢?

马跃被选中。

他本身就是一个陕西人,身上具有西北汉子那种特有的神韵,且演技扎实,声台行表没什么短板,而且选中他之后,阿城还亲自指导他恶补唐史。

历史上的李世民弓马娴熟,马跃也因此联系了多天的骑马和射箭。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贞观之治》中,马跃呈现出来的李世民,既有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的杀伐果决,也有励精图治时的伏案埋首,更有征战四方的纵横捭阖。

后来每每提及这部剧,马跃依然在说:

“《贞观之治》是我到现在都不可逾越的一个里程碑”。

第四、《雍正王朝》——唐国强(饰 雍正)

无论中国最佳历史剧的排名怎么排,《雍正王朝》始终都是要占据一席之地的。

最初胡玫导演在筹拍这部历史巨制时,最早心仪的雍正饰演者是当时正火的张丰毅,但是在当时的影视圈内,演电影才是最高级、最有成就感的。

于是张丰毅为了拍电影,就推掉了《雍正王朝》的片约。

当唐国强接手这个角色之后,一度是有人质疑的,觉得他以往过于伟光正的形象,不一定能演好雍正这个性格和心思都复杂至极的帝王。

但是他扛住了所有的压力。

八王逼宫的戏码中,唐国强将一位改革家形象出现的帝王,他的无奈、无助,以及孤独、愤懑的情绪,展露无遗。

而在老年醉酒的那场戏中,唐国强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就先开始喝起了“御酒”。

实际上是二锅头。

醉酒状态中,胡玫导演指挥剧组赶紧拍摄,但是已经完全入戏的唐国强,逐渐陷入了悲天悯人的境地,酒是一杯接着一杯的喝,演杨公公的演员只好给他一直倒酒。

很是无奈。

再次拍摄时,唐国强依然没能从戏中走出来,低沉地说道:“朕,真的醉了吗?”

第三、《雍正王朝》——焦晃(饰 康熙)

焦晃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立志学习表演,1955年,19岁的他,正式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3年后,还是在校学生的他,就主演了谢晋导演的电影《疾风劲草》。

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之后,由于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较多,他更是被称之为“莎翁王子”。

接演了《雍正王朝》的康熙之后,他成为了剧集前半段妥妥的主角。

咱们不妨分析一下康熙此时的处境:

相较于年轻时的锐意进取,此时已经年迈的康熙,已经对于整个国家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国库亏空、吏治腐败、皇位之争,都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但偏偏,康熙一件都不能完美的解决。

他只能把这些事,留给雍正去做。

因此,他要求雍正去做一个一往无前、毫无挂念的“孤臣”,唯有这样,方才能让他在自己去世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事实上,康熙没有看走眼。

焦晃老爷子饰演的康熙,将其晚年的无奈、期盼、和踌躇满志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客观地说,他和陈道明的演技之间,差距算不得太大。

只是刘和平的剧本水准,实在是高出了别人太多。

第二、尊龙(饰 溥仪)——《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围绕着他身上的争议,和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一样多,而《末代皇帝》,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后来国人对于溥仪的认知,并且记住了尊龙这个名字。

其实,关于角色塑造方面,演员一直都是和作品互相成就的。

即使你是神级演技,在遇到糟糕的剧本和导演时,依然很难力挽狂澜,而《末代皇帝》则是拍得好,演得更好的一个经典范本。

这部影片一直试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和角度上,对于末代皇帝溥仪颠沛流离的一生,进行充分地展现和解读,其中诸多寓言式元素的加入,让溥仪这个人物,更增添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但我说过,关于溥仪其人,是有巨大争议的。

尊龙过于英俊的脸庞,使得他饰演的溥仪,多了一层让人同情理解的理由,但是关于历史本身,大部分的人们却对其并不认可。

这,就是《末代皇帝》中,尊龙塑造溥仪时的无奈和瑕疵。

第一、陈宝国(饰 嘉靖)——《大明王朝1566》

时隔八年,刘和平在《雍正王朝》之后,再度拿出了《大明王朝1566》。

当张黎拿到了这个刘和平已经沉淀了八年的剧本,又找到了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徐光明、王劲松、张志坚这一大波演员,一部历史巨制,终于诞生了。

但是在湖南卫视开播之后,却在收视率上遭遇滑铁卢。

人们不愿看,不想看,一群“事儿事儿”得太监,一个状若疯癫的帝王,一群各怀鬼胎的阁臣,一个拧巴到极致的清正之臣,一对贪婪的父子,一场明中后期关于权力的游戏。

陈宝国饰演的嘉靖就是一个“妖孽”。

他由藩王之子荣登大宝,即位之初,就在与内阁的争斗中,取得了大礼议事件的胜利,他笃信道家,他戴香叶冠。

想要成为内阁首辅或者次辅?

你得先写得一手好“青词”。

嘉靖的智商极高,但二十多年的怠政,使得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征东南重税,实行严格的海禁,引得倭患四起,只得继续执行更加严格的海禁。

深陷死循环。

陈宝国饰演的嘉靖,把刘和平心中那个聪明无双,但只能被封禁在紫禁城内,做封建王权傀儡的那个信道之人,几乎完美地呈现出来。

紫金城外是国,紫禁城内是家,嘉靖想要摆脱这不自由的家,去往那国里看一看,却蓦然发现,家就是国,国也是家,就如同他想要严嵩父子手中的银子,却只能在自己腰包里,先咂摸出两个铜板出来。

又何其可笑?何其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