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兰妈谈育儿

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点,并不是住最好的房子、穿最贵的衣服、听最动耳的话,而是在孩子成长有限时间里家长将自己的理想最大化,这便是家庭教育里最珍贵的教育领悟,经常听到很多家长陈述鸡飞狗跳的糟糕家庭境遇,其实这些家长之所以在教育中容易迷失方向,主要是大家一直在用错误的思想、被错误的观念引导着。

而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教育呢,其实能够共度的时光也只有那么几年:

3岁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有50公分左右身高,小小的人儿被家长抱在怀里,可能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会惊吓到了孩子,经过精心养护的小心呵护,孩子学会了爬、学会了站立、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行走,到了三岁以后孩子学会的技能会越来越多,但同时孩子也需要离开家庭到幼儿园去学习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幼儿园就是孩子走向大环境成长的第一个门槛,当孩子迈出第一步后,孩子在成长、家长在慢慢失去,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学之后和在家生活,对于家长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长概念,一旦涉及到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往往都是关之深、责之切。

比如,“怎么还在玩,都几点了,明天还上不上幼儿园了”,本应该属于温馨而亲切的亲子关系,随着催促、批评和更多负面语言影响,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可聊话题就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和孩子之间的美好回忆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6岁

孩子到了6岁后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他们每天迎着朝阳背着书包去上学,伴着夕阳背着书包回家完成对应学习量,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需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才有出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之路从来就没有简单二字,尤其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年纪过渡阶段,孩子默默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学业上负担,还有他们心灵成长的陪伴、理解和包容。

很显然,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每天就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不好好上学,将来就没出息”的知识,这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如果孩子的学习状态不是很理想,“没出息”的话就可能会成为孩子最大的自我否决,学习成绩只是一时的状态体现,并不能作为孩子未来人生的评判标准,如果家长经常喋喋不休地发牢骚,随着批评、唠叨的影响,家长会慢慢失去孩子的依赖、信任、服从

12岁

12岁的孩子上了初中、也有一些开始了寄宿生活,一般孩子都是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回到家之后有作业要写,写完作业还想着要出门去找同学玩儿,和父母之间能够聊的共同话题也不多,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总是找同学玩、不喜欢在家里面待,还会喜欢给孩子贴一些标签

比如“野孩子”、“白眼狼”,这些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对家长来说或许只是一时的气话,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证据,当家长认为孩子越来越叛逆、离父母越来越远时,其实孩子也因为父母的唠叨批评、而认为家长不够爱自己,不是努力地朝着大人期望的方向去改变,就是破罐子破摔地“你说什么样、我就成为什么样”。

18岁

经历了日夜奋斗的高考战绩后,孩子们即将要启程去探索他们的大学生活,虽然这个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但对于家长来说有喜也有忧,孩子即将离开我们到隔着山隔着水的城市去上大学,他们离开父母之后一年也就回来2次,相比于没上大学之前,上了大学后孩子回家后,父母更多的是小心翼翼了,冰箱里早早就准备了孩子喜欢吃的水果零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独立生活能力会更强,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遥远了,平时的沟通话题不是学习情况、就是零花钱够不够用,有些家长还会担心孩子上大学谈恋爱而影响学习一见面就唠唠叨叨,但其实孩子从遥远的城市而归,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于父母的关心呵护,过度的言语和私生活行为干涉很容易把孩子推得更远。

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之后,作为家长本应该替孩子感到高兴,毕竟孩子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也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但同时在父母的眼中,除了替孩子感到开心之外,同时也包含着“人生地不熟”的担忧,陌生的城市能不能让孩子适应、辛苦的工作能不能胜任。

看到自理而自立的孩子,这也本来是父母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曾经期盼,但真正当孩子长大的时候又多了不舍,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能有这样的反应也是很正常的,我想,这份和孩子之间的渐行渐远,也是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深深浅浅,最终的“分离”二字,也陈述着“娃儿已经长大了”的事实。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是食品包装上的“有效果”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期教育讲座蛮有感悟的,专家说,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就像食品包装上的有效标签,每个人在选择之前都会查看有效期,过期即无效商品也会被众人遗弃,如果把家庭教育称为有效期,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有效期有多久呢?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有效期等到12、13岁的时候就会逐渐失去权威性

12、13岁正是孩子初升高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经历叛逆期,同时也会发展由初升高的心理状态转变,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3~13岁这十年,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家长们教育孩子的黄金期,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花再多时间也不容易弥补。

如何把握3~13岁这十年的教育黄金期?建议掌握3种情感建立:

第一点:依恋关系

对于小朋友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照顾者需要建立依恋关系,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宝宝父母重要性要占据90%,这个阶段宝宝对妈妈的占有欲比较强,他们看到妈妈抱其他小孩会吃醋、也会阻止,各种紧贴着妈妈不让抱的霸道看似自私、其实只不过是依恋心强罢了,而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三岁以前能够得到妈妈的温柔照顾,会使他们感到舒适与满足。

也就是说,三岁之前是家长和孩子建立依恋期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照顾,让孩子感受到母亲身上的依恋、这也是建立最初起的幸福感,但如果孩子出生之后不久就交由爷爷奶奶抚养,即便是爷爷奶奶再怎么疼爱也无法替代母亲的位置,3岁之前也更像是孩子和母亲的共存阶段。

这是因为3岁之前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他们更需要妈妈的接触爱抚,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有着充足的心理安全,这将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三岁是建立孩子归属感的黄金阶段,尽管每一个小朋友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将这一时期的记忆淡忘,但幼时的爱抚接触就像是种庄稼时所需要的养料,一点一滴地渗入土壤根部、决定着最终的成长高度。

所以,孩子三岁之前再苦再累也尽量带着身边,让孩子从小内心安全、得到充足的情感养分!

第二点:榜样关系

如果说0~3岁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那么建立在依恋的深层发展就在于榜样关系了,小的时候如果母亲能够花时间多陪陪孩子,就能给予孩子情感上更多的安全感,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社交暗示,让孩子拥有更高的情商提升,才能在社会、在团队中建立更紧密的个人社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独立、感受社交、学到知识,幼儿园更像是孩子养成习惯、培养兴趣的温室大棚,在这个阶段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发展的是榜样关系,生活中尽可能地放下家长、或监护人的身份,试着和孩子去做朋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

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定型,父母的教育具有很强引导性,家长在这个阶段更要成为说服力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更能够让孩子信服、乖乖去做?莫过于家长成为榜样型的引导,比如做个喜欢阅读、爱上阅读的家长,在浓郁的阅读气氛感染下孩子自主参与阅读,这比起家长的各种催促、批评要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尊重关系

过了幼儿园、过了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从曾经的依恋慢慢渴望独立,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想法,他们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而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教育关系也应该是朋友间的尊重,你尊重孩子、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

也就是说,当孩子进入初中阶段的时候家长就要放下之前的依恋,给予充足的尊重和孩子之间平等对话、认真回应每一句话,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他们的主见、认可他们的想法,在相互尊重平等交谈里没有什么比“谈得来”的亲子关系更具吸引力了。

很多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苦恼忧愁,他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平时和家长之间没有办法坐下来友好沟通,其实这些正是在青春期之前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去充足地尊重孩子,能够做到和孩子坐在一起促膝长谈,这才是所有家长给予孩子最具影响力的亲子教育。

如果我们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不妨以孩子兴趣去尝试另一种相处方式,当孩子喜欢打球时我们化身球员,当孩子喜欢看偶像剧时我们陪着一起喊欧巴,当孩子用痴迷眼光看待某个男生时主动跟他们谈情窦初开…

每一段青春、每一句共同兴趣的话交谈,这些都是拉近亲子关系的情感桥接,渐渐地,在更多共同话题的交谈中,你会发现孩子身上“刺儿”不自觉渐渐收拢了,孩子重新接纳了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友好了。

所以,在亲子教育当中我们要把握和孩子成长中每一阶段的情感发展,包括幼时的依恋、小学阶段的榜样、初中阶段的尊重,把握每一阶段的情感黄金期发展,相信每一个阶段的悉心耕耘、都会有对应的果熟蒂落!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