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里,小秦氏女儿顾廷灿的婚姻悲剧,初看只觉得很爽很痛快,因为觉得她“自作自受”;再读之时,发觉顾廷灿的丈夫韩诚也没那么无辜,同样应当为婚姻的失败承担一定的责任;

而读原著的次数多了,渐渐发现,顾廷灿与韩诚的这场婚姻,并不是简单停留在人物性格分析层面就能说清楚的;

因为更本质的问题在于,这场婚姻,其实从头到尾都是男方家庭——庆昌公主府的算计。

换句话说,顾廷灿婚姻失败,其实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现实的婚姻,往往与实际利益挂钩;

那些安稳长久的婚姻,未必个个都是真正幸福美满的;而那些无法安稳长久的婚姻,原因多半在于,其中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已经是一个满足不了任何需求的“无用”之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初读原著,只看到顾廷灿的自作自受

顾廷灿从出场开始,就带着不讨喜的人设:美则美矣,有才也很有才,可惜那种任性无知的处世方式,活活让人倒了胃口,甚至感叹为什么小秦氏那么精明的母亲竟然养出如此“天真”的女儿。

也许正因如此,当读到顾廷灿嫁给庆昌公主的三儿子韩诚、日子过得别别扭扭的时候,很多读者的第一反应都是“她活该”;毕竟,顾廷灿婚后的表现,确实够矫情够“作”:

  • 不懂理家管事的“俗务”,只天天缠着韩诚“联句”,背后却还要鄙视韩诚文采不好;
  • 心眼儿小,醋劲儿大,韩诚但凡与通房妾室多说了几句话,顾廷灿就甩脸色搞冷战;
  • 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天热了天冷了,都可以成为顾廷灿不给公主婆婆请安的理由;韩诚若劝她两句,她就哭着责怪丈夫“不疼惜妻子”。

不得不说,在今时今日,顾廷灿的言行未必有大错;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规则下,却属于十分出格的表现。

所以,就事论事,读者都很容易给出结论:这位顾廷灿小姐,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世俗规则,过分天真自我,难怪婚姻失败。

02 再读原著,原来韩诚同样是个不谙生活滋味的人

不过,细细再读,会发现,顾廷灿虽然确实有很多错处,但丈夫韩诚也并非毫无责任;

作为公主的儿子,韩诚身上有着许多贵公子的通病:非常自我,甚至很“自私”。

在这场婚姻里,他一直在乎的都只是自己的需求与感受:

书中曾有一个细节,描述了韩诚年少时所向往的婚姻:

妻子既会诗文唱和,又会理家管事,左右再点缀两三个知情识趣的美貌侍妾,何等情致风雅的日子!

在他的憧憬里,只有享受,却没有付出;他就是个太阳,所有人都要自觉地围着他转圈圈。

后来,韩诚之所以主动向顾廷灿提亲,正是因为在某次簪菊诗会上读了顾廷灿的诗,风闻了顾廷灿的美貌,认为有才有貌的顾廷灿满足了他对婚姻的所有美好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婚姻并非恋爱,容貌与才气终究只是浮于半空的粉红泡泡,而性情、脾气、乃至生活习惯等等,才是脚踏实地的琐碎日常。

再好的家世,再无忧无虑的物质条件,再有人协助打理家务,夫妻两人也终究需要朝夕相处;

而一旦朝夕相处,就必然会将各种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生活细节展露无疑;

两人之间,不再只有诗酒年华,更有舌头碰到牙,还有三姑六姨与婆婆妈妈。

而这些,韩诚既没有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也不肯做出“改变”的妥协让步。

于是,高傲任性、一心只想效仿大秦氏专宠的顾廷灿,遇上了同样只愿享受婚姻甜蜜、却不愿向不完美生活妥协的韩诚,夫妻关系也只能越来越僵。

03 三读原著,原来一切都是庆昌公主的精明盘算

而这些,相比于庆昌公主的心思,简直不值一提。

可以这样说,顾廷灿从高嫁,到后来被幽闭,其实满满都是公主的心机与算计,也再次验证了“婚姻往往与实际利益挂钩”的残酷真相。

口说无凭,一起看看以下这三个关键时间点。

第一个时间点——庆昌公主为儿子韩诚提亲的时间,恰是顾廷烨重振宁远侯府、且外人尚不清楚小秦氏与顾廷烨矛盾的时候。

早在公主府提亲之前,顾廷灿的议亲之路十分不顺。

一方面,由于顾廷灿个人性情原因,很多好人家不愿迎娶这样的儿媳妇;另一方面,在异母哥哥顾廷烨荣归之前,宁远侯府的势力已经一日不如一日;

这样两个现实因素,导致小秦氏为女儿寻亲事异常艰难。

偏偏到了庆昌公主准备挑儿媳妇之时,恰恰顾廷烨以“新贵权臣”的身份衣锦归来,又继承了宁远侯的爵位。

——尽管在顾府内部,小秦氏与顾廷烨早已势同水火,但当时所有的勾心斗角尚在暗处,双方并没有在明面上撕破脸,而是各怀心事地维持着表面的母慈子孝;

结果,在庆昌公主这样不知内情的外人看来,顾家不仅家道中兴,而且家族关系和睦;

那么,一旦迎娶了顾侯的妹妹进门,就等于攀上了顾侯的显赫势力,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当时负责与公主府接洽的是顾廷灿的姑妈,事事都只拣好的说,将顾廷灿夸得像花朵一样。

再退一步,儿媳妇性情如何,在公主看来也只是技术层面问题——公主府多的是教养嬷嬷,大不了在婚后多给安排几个、好好教教规矩也就行了(后来公主果然这么做了)。

所以,从决定提亲那一刻起,庆昌公主的关注点其实并不在顾廷灿自身,更多的在于宁远侯府的势力,在于联姻之后的实际利益。

第二个时间点——庆昌公主给韩诚娶二房的时间,恰是小秦氏趁明兰生子之时火烧澄园不久、顾家母子矛盾渐渐浮出水面之后。

顾廷灿婚后得不到婆婆欢心,然而瞧在侯府的面子上,庆昌公主并未深究,而是很隐晦地给儿子儿媳房里“塞教养嬷嬷”。

然而,几个月后,当小秦氏赌上多年的贤惠名声、趁着明兰分娩之际火烧澄园,很多原本尚未搬上台面的隐情终于瞒不住了,外人惊讶地发现原来宁远侯府并非乐享天伦,小秦氏与顾廷烨这对“母子”的矛盾居然已经闹到搏命的地步。

庆昌公主是个精明人,必然也看得出其中的微妙。

挨了差不多一年,庆昌公主就亲自出面,扯帖子、下文书,正儿八经地给韩诚娶了个二房夫人严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等了一年,而不是立刻?

这也正是庆昌公主的精明之处:

一来,缓一缓时间,可以观望一下顾家矛盾的走向,看透局势;

二来,公主府是尊贵体面人家,最要面子,如果那边小秦氏与顾廷烨刚闹掰,这边公主府就急吼吼地冷落顾廷灿,难免被人议论“落井下石”,太不好听;

三来,顾廷灿婚后一直未孕,公主府等了一两年才纳二房,更显得名正言顺,外人无话可说;

四来,公主府三公子的二房夫人,庆昌公主是指望她来生孙子的,所以要精挑细选,并非随便哪个姑娘就可以。这挑挑拣拣,不也要花费时间吗?

一俟时机成熟,公主府再也不顾忌顾廷灿的感受,风风光光将严氏抬进了门;

如此,一方面解决了自家繁衍孙辈的问题;一方面,也等于给天子面前荣宠依旧的顾廷烨表了个态。一举两得。

第三个时间点——公主府幽闭顾廷灿,恰是在看懂顾廷灿与顾廷烨兄妹彻底恩断义绝、永无修补关系的可能性之后。

明兰怀二胎的孕晚期,小秦氏趁着第二次京城变乱之际,孤注一掷,派人攻打澄园。结果,不仅搭上亲生儿子顾廷炜的命,而且皇帝下旨将顾廷炜一脉从顾氏宗族里除名。

亲妈和亲哥哥都成了“逆党”,顾廷灿的处境无疑雪上加霜。

然而还是那句话,公主府要面子,无法在明面上立即与顾廷灿划清界限;而且,人心隔肚皮,公主府也不能百分百确认顾廷烨对于这个异母妹妹的态度;

但是,这并不妨碍关起门来之后的操作:

一方面,公主越发抬举严氏,另一方面,暗中寻找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

很快,机会来了,顾廷灿妄图买通言官、弹劾顾廷烨,信件却被公主府的人截获。

这一来,庆昌公主再也不必担心拿捏不准顾廷灿与顾廷烨这兄妹二人的关系。

精明的庆昌公主卖了个大人情,专门写信询问顾廷烨对此事的意见。

待顾廷烨回复说“只要不休妻,不弄坏了顾家女儿的名声,其他的他都不多管”,庆昌公主就果断地将这个有名无实的儿媳妇幽闭到后院潮湿黑暗的静房之中,对外,则只说“生病了,在静养”。

反正,顾廷灿已经无父无母无亲兄弟了,也联结不了宁远侯府的势力了,对于公主府来说,几乎等同于弃子。

公主府用顾廷灿向“顾侯”卖个人情,表个态度,以便将来双方“继续来往”,已经算是发挥了她最后一点价值了。可怜又可叹。

04 结语与启示

人们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听起来特别浪漫,然而在实际生活里,婚姻终究不是单纯的恋爱,而往往更像“合伙人”的关系:

不管是情感需求也好,或者利益需求也罢,如果夫妻双方能各取所取、各得其所,则婚姻更容易安稳、长久。

  • 就比如大秦氏与顾偃开,虽然在外人看来,又病弱又矫情的大秦氏实在不是良配,但偏偏能让顾偃开获得保护欲爆棚的心理满足感,所以他就能对她爱得死心塌地;
  • 再比如盛纮与王大娘子,虽然王大娘子不通诗书、与盛纮难有共同语言,但盛纮为了获得岳家的支持,为了仕途顺遂,就不敢过分忽视妻子的感受,日子还得继续往前过。

所以,顾廷灿在婚姻里效仿大秦氏的作风,并不是婚姻失败的本质原因,“无用”二字才是——如果她与顾廷烨兄妹情深,公主府为了维系与宁远侯府的关系,也能继续忍耐;或者,如果韩诚恰好也有顾偃开那样的心理癖好,偏爱“极致脆弱的美”,那么顾廷灿再怎么“作”也能过得不错。

可惜,这两个外挂,她一个也没有;

最终,她只能沦为隐形的弃妇,成了连自由都没有的“正妻”符号。

遥想小秦氏当初喜气洋洋地高嫁女儿,以为给自己攀上了一个靠山,却没料到,其实亲家也始终算计着她们母女的价值。

真让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年人的世界,婚姻不是永远的避风港。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成长;

无论在情感方面还是在利益方面,亦或其他什么方面,尽量坚持做个“有用”的人。

毕竟,婚姻不是童话,生活也不是演戏;现实中的人,终究还是“实用主义”更多一点点。

早看清这一点,也许可以少吃一点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