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选择进入体制按部就班生活,有的人选择不断“折腾”,在变化中不断前行。

杨舒春就是那个“生命不止,折腾不止”的人,“北大毕业生”“放弃外交官”“放弃国外身价回乡当农民”……都是他身上的标签,他用一次次看似荒谬的选择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带您走进“农场主”杨舒春的创业故事,了解一下他选择背后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当外交官,选择出国留学

还有三天,杨舒春就要去北京的外交部报到了,父母早早就开始为他收拾行囊,虽然是送儿子远行,但老两口依旧兴奋不已。

毕竟当外交官是光宗耀祖的好事,老祖宗开心还来不及呢!正当两人打算问问杨舒春还有什么需要时,却发现儿子不见了,一连三天都是不见踪影,无论怎么联系都没有音讯。

无奈之下,两人只得北上到外交部说明情况,甚至还缴纳了一笔不菲的违约金。杨舒春为何会选择外交官这一大好前程不要而选择离家出走呢?

杨舒春是江苏无锡人,一家人日子普通。他自幼懂事,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也是出类拔萃。

1999年高考,杨舒春更是以全无锡市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录取,前途光明。

大学的他更是刻苦努力,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大三时,22岁的他凭借优异表现被外交部公派到西班牙留学一年。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定会成为一名外交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之后,杨舒春回国参加外交部的入职考试,并成功通过,只需要时间一到报到即可。家里的父母知道这一消息也是自豪不已,每每有人问起不免就是一顿炫耀。

但是在报到前三天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拒绝了外交部的工作后,杨舒春才出现在父母面前,随后他留下一句“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后,便动身前往了西班牙。

他选择在马德里大学攻读市场学硕士,闲暇时间便在报社和进出口公司进行工作,既积累经验,又可以为自己积攒创业资金。

为何杨舒春会选择再一次回到西班牙创业呢?这一切与他在西班牙的留学经历相关。因为喜欢足球的缘故,在西班牙留学的时候,他便去了一家足球报打工。

这家报纸是一个中国人创办的,此人初到马德里时一贫如洗,如今已有上亿身家。这个令人内心大振的传奇经历刺激了杨舒春内心潜藏的冒险精神,他创业的萌芽也在蠢蠢欲动。

创业当老板,打拼出数千万家产

再一次来到西班牙,杨舒春内心也有了大致规划,他利用自己在进出口外贸公司打工的经历结识了不少从事外贸的人。

2007年,又用自己省吃俭用挣来的50万元在当下注册了一家外贸公司,将在中国定制的小商品运到西班牙销售,以此来赚取差价。

就是靠着这种模式,杨舒春在4年的时间就已经积累了上千万的财富。本以为他的人生会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却没想到,他又一次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他选择回家当农民。他的父亲一听这话,更是恼怒不已,甚至说出了“你的农场要挣钱,我就自杀”的狠毒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心意已决的杨舒春哪会轻易放弃,他只是说了一句“我的人生应该每天在奋斗中,在变化中不断前行”,便不顾众人的劝说选择回到家乡。

为什么杨舒春将目光放在了种地上呢?

杨舒春在西班牙购置的蔬果基本上不用怎么清洗就可以上桌食用,反观国内,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危及着国人的安全。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属于自己的有机农场呢?

有了想法后,杨舒春便决定动手试试。2011年,深思熟虑之后,他便放弃了在西班牙的一切,回到了家乡。

周围的街坊邻居见老杨的宝贝儿子从西班牙回来了,“破产”“躲债”等消息也是传得到处都是,但是杨舒春并不在意。

在和几个人沟通了办农场的想法后,对方也觉得这事情靠谱,只要做起来了,就一定会成为省内甚至是国内头一家。

于是,杨舒春和三个合伙人上演了一部现实版《中国合伙人》,便气势如虹开干了。

几人在无锡市鹅湖承包了一块80亩的土地。四人分工明确,有的专注做生产,有的专门搞推广,有的负责把控整体的发展趋向。

有机农场在经营的过程中,杨舒春便提出了注重品质的要求,有机是他们农场未来做大做强的一个招牌。

这一理念获得了大家的赞同。他们将农场的目光放在了那些高收益的人群身上,旨在为他们提供无机、无污染的一站式肉类和菜品。

有了思路的指引,几人便在80亩的地方种植和养殖了近30个物种或品种。活物有黑猪、鱼等,基本的绿色蔬菜也都有,甚至不乏一些从欧洲等地进口来的珍稀菜品。

败不馁,有机农场风生水起

由于种植面积小,产品种类多,整个农场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因此只能依靠人力,这就会使人力成本大大提高。

除了在人工上面的花费外,养殖成本也十分高,为了保证品质,他们会使用专门的营养剂和饲料,牲畜粪便回归于田,粮食的壳做成糠再充当饲料。

如此循环使用,便成为了一个简单的有机系统,十分生态环保。周围很多种地的农民见此情况都觉得这地方挣不了钱,成本这么高,不赔钱就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舒春也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觉得这才是他能挣钱的法宝。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杨舒春还经常到欧洲等国家的农场进行考察,引进当地的先进技术。

他还和很多农业专家经常保持着联系,随时沟通关于农场的问题。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就到了,各种东西也到了成熟了季节,杨舒春在调研了市场之后,便给产品定了价。

他的各种产品的定价足足是市场上同种商品的五倍,果不其然,他们的东西没有任何销路。这副“惨状”也让他的合伙人产生了怀疑,这条路子是不是行不通?

杨舒春便开始找问题所在,思来想去,他觉得没有销路的原因是宣传不够,很多目标人群无从得知他们产品的特点,又怎么会买呢?于是,他便邀请了他的记者同学前来宣传。

由于产品数量有限,供不应求,杨舒春还采取了会员制,通过提前交预付款的方式,预订产品,只要有需要就会送货上门,而且种类繁多,足不出户就能够吃上各种东西。

在这两种方式的加持下,杨舒春的农场销量大增,收获了成功。面对这种模式的成功,杨舒春和几个合伙人也打算继续扩大生产,把小农场做大做强。

“一眼能看到60岁,甚至是80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会觉得很恐怖。”这是杨舒春在每次做选择时的人生格言。

在很多人看来得到一份安稳的铁饭碗工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是有的人却觉得人的一生宝贵,不折腾一下会有遗憾。哪种选择都没有错,只要选择了就尽全力即可。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杨舒春的故事对您有什么启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获得更多资讯,为我点赞并转发,您的每一份鼓励都是我写出更好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