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文/摄

临近端午,不少超市在显眼位置处建起了粽子“小山”,在这座“小山”上,各种类型的粽子产品应有尽有,包装也各具特色,并吸引着一群群消费者前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产品。而在货架上正常摆放的产品,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气。这其中,除了“小山”本身奇特的造型吸引消费者目光外,“粽子山”本身包容的诸多产品也凭借“群体”“量大”的特点给予消费者整体很好的感觉,并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当物品处于“群体”中时,人们先入为主的往往是“群体”概念,某个单品的特征会被其他产品“同化”得不是那么显眼,让消费者产生“这一堆产品都很好”的感觉,并在一堆产品中挑选更为心仪的产品。其实,“小山”中的每个产品并不一定是精品,每个品牌的产品在口味、包装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便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认知偏见,这种偏见来源于特定的“小山”场景,或者说是“拉拉队效应”影响。

“拉拉队效应”是指比起拍独照,拍合照可能会让人觉得看起来更具吸引力的现象。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拉拉队效应”,主要是因为人在看团体照时,每人脸部特征不好的地方容易被“平均化”。这一效应在产品推广中其实也很常见,商家通过在展示产品的时候尽量多得堆放产品数量,形成堆积如山的感觉,最终产生“群体吸引力”。

在超市生鲜区域,一堆拿走一个就会塌的西红柿“小山”一定会比零零散散摆放着的西红柿货架更受消费者青睐,尽管产品都一样,但对于生鲜产品而言,“量大”在消费者看来更容易与“新鲜”挂钩,而不是“挑剩下”的。这一消费潜意识也就能解释超市理货员为什么会不断填充“小山”不让它变“秃”,而且超市中只要产品能堆成“小山”就一定不会单独摆放。

同样,在服装售卖区域,也有不少“小山”身影。鞋、裤子、袜子等产品也成为商家的“造山”工具,而这类“小山”往往还会加上“大折扣”,“实惠”“量多”“可挑选性强”等概念很轻易就传递给了消费者。在这些“小山”面前聚集着的人群也成为产品的宣传员。毕竟,在“小山”中挑选产品看似选择多,但众多产品夹杂在一起,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时间成本,为了让挑选花费的大量时间更具价值,购买产品就成为最终选择。但是,如果细究,消费者在摆放更为清晰条理的货架上选购产品时,所有产品一目了然,也就不会产生同时对比多种产品优劣的情况,也不会被“群体”的“平均化”所影响了。

“拉拉队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实物产品的摆放上,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中也能见到踪影。在淘宝上搜索“粽子”,搜索结果中产品宣传图片上的粽子元素也都是成群上场。相较于只呈现了一个粽子样式的产品宣传图,展现了多个粽子口味、样式的宣传图颜值更高,商家在售卖产品时更倾向于多种口味的礼盒装或套餐搭配,这也成为吸引消费者点击产品链接和购买的原因。

“群体”和“量大”意味着“多”,而消费者对“多”的理解又通常为“实惠”。不论是堆成“小山”的粽子还是融入多种口味、样式的粽子产品宣传图,都在通过加强消费者对“群体”的认知来实现产品“平均化”,消费者也在“团体中的产品要比单一产品优秀”的感觉中实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