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目前最火的应该就是王心凌了。

姐姐们都在各显奇招,争取出圈,可有些人却在自毁,比如一直在“彰显个性”,仿佛生人勿近的于文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表示,于文文的拽,说好听,是有个性,说难听,就是情商低。

在这个众神云集的舞台上,比她有资质、有能力、有个性的前辈不少,但往往越有资历,就越平易近人。

比如,54岁的张蔷。

一出场,她就顶着个爆炸头,活脱脱一个“金毛狮王”,一副不好惹的样子。那英和宁静都看呆了,她还说自己是歌红人不红。

在所有姐姐当中,她是资历最老的一个,却一点架子都没有,一下子就跟全场的“妹妹们”打成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拽”不是刻意在人群中标新立异来凸显自己,也不是盲目自信来强凹自己,而是在有实力的基础之上个性鲜明。

张蔷最火的时候还是80年代,所以很多小菠菜听过她的唱,但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

总的来说,她是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她能把悲伤的歌唱出欢快的节奏。

在国内音乐圈,张蔷是一个非常超前的存在。

因为,她的起点非常高。

父亲是中华医学会的英文校译,母亲是中国电影乐团交响乐队的小提琴手。她这样的投胎技术,简直无敌了。

可六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她成了小伙伴当中最“新潮”的人,那个年代很少有孩子的父母离婚。

跟着艺术家妈妈一起生活,张蔷在妈妈的培养下,从小就是个潮人。

妈妈给她穿最潮的衣服,听最潮的音乐。

她跟妈妈学琴,从小接触西方交响乐,小学五年级起,她听流行音乐。什么约翰·丹佛、迈克尔·杰克逊等,听不懂,但就爱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她长成大姑娘的时候,妈妈就亲自用火钳给她烫了一头卷发。这要是寻常人家的姑娘,想都不敢想。

她上中学的时候,内地开始悄悄流行邓丽君、张帝,她成了中国第一批迷流行音乐的人。

张蔷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当一名幼师,但是她发现,唱歌才能让她获得真正的快乐。

高一那年,她参加了青年歌手大赛,然后开始跟着歌舞团的人到处去“走穴”。

别人都是穿着西装礼服在台上唱着抒情的红歌,而张蔷却顶着爆炸头,穿着吊带背心和喇叭裤,在台上唱国外歌曲。

在很多人眼里,她这是奇装异服、哗众取宠,可是年轻人的眼里,她这叫“新潮流”。

当然,张蔷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独特的风格,还多亏了妈妈的支持。这位新潮的妈妈,不但一直培养支持她,还利用自己的人脉,给她拓宽音乐道路。

舞台上的张蔷是最快乐的,她在快乐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时代。

那时候,她是很多人眼中的“坏女孩”。因为她身上没有谦虚的“美德”,相当之“拽”,从来不轻易听他人的安排与点评,只顾自己唱得快活。

妈妈用心良苦给她介绍音乐家前辈,人都看不上她。一是因为她长得不够漂亮,二是她的风格实在不好接受。

甚至有专家还建议她,去广州茶馆唱歌,只有离香港最近的广州,才能接受她的唱法。

张蔷表示,我信你就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自信不是硬凹,是从内到外的。

1984年,云南音像到北京挑歌手,她就录了一首清唱的《伤心的电影》寄过去,结果才三天就收到回信,邀请她去录音。

音乐:

注意,那个时候她才17岁,高中没毕业。

她觉得,学校教不了她想要的东西,主动辍学,然后去了云南。

在云南待了半个月,录了两张专辑,一个是《东京之夜》,一个是《害羞的女孩》。

两张专辑都是翻唱,因为那会没有版权意识,谁都可以唱谁的歌。什么外文歌、港台歌火,就翻唱什么,找人填词,填完就录,录完就卖。

录完歌张蔷也没注意发行量。后来听人说,《东京之夜》起初是60万张,后来加印到250万张,很多经销商直接拿着现金在印厂门口等,磁带一出来就拉上卡车,运往全国各地。

她当时跟云南音像的老板约定,一张唱片要分给她1400块。可后来老板又找她,说再录一张,一起给她9000元。

那可是80年代啊,这个收入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

短短两年,张蔷被多家音像社拉去录了15张翻唱专辑。

那时,大街小巷都是张蔷的歌声,那英与宁静也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她的音乐。

她窜红得非常快,媒体争相采访她。从《南华早报》到《时代周刊》,还有意大利《共产党报》,《太阳报》等。

有人捧,就有人踩。

据说有一回她在外演出,结果当地文化局找上门,说她打扮得像个外国人,演唱作风像酒吧歌星,唱的歌曲有毒,会毒害青少年,要求她停止演出。

张蔷登上《时代周刊》

1987年,在张蔷最红的时候,她突然离开,去了澳洲。

很多人说,她是被主流媒体封杀了。

这是错误的说法。

张蔷的火爆,靠的从来不是主流媒体,而是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唱片的流行。她的“迪斯舞曲”在当时属于非主流音乐,自然是不受主流媒体青睐的。

不在主流媒体上出现,不代表她被封杀。她的离开,是自己的选择。

最红的那几年,也是她最烦的几年。

因为她的音乐太前卫,国内很难能找到与她有共鸣的合作伙伴,可是专辑又不是她一个人能制作出来的。

她透露,当时给她制作音乐的人都是搞民乐的,你要这群人去跨界玩迪斯科,太难了。编曲糟糕,她唱得也会糟糕。

也许一般人听不出瑕疵,但从小就听海量的外国歌曲长大的张蔷,根本无法容忍。

于是,我自己交学费,自己担保,去了澳大利亚的珀斯。

离开,是为了让自己更专业,更强大。

游学一年后,她回来了。她没有立即投入事业,而是去结婚生子了。

当打之年,她怎么就退出了?

张蔷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她渴望有个完整的家。

结了婚之后,她甘愿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因为我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我希望我的家庭不要重蹈覆辙。

但是很不幸,第一次结婚,她还是离了。

9年后,她第二次步入婚姻,一直到现在。

两个人在一起永远都有伴、有孩子,我喜欢那样的生活。

她离开的那些年,迪斯科的狂风刮过中华大地,最终退去了。

2000年,张蔷亮相《同一首歌》,再次唱响了属于她的时代。

音乐:

她与新裤子乐队合作了《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和《北京女孩》两张专辑。如果你以为她的迪斯科风没有市场,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现在年轻人的包容度,比老一辈的人要大得多。

在张蔷那个年代,人们把她的风格当成异端,可如今在她本应该“过时”的年代,年轻人依然觉得她很新奇。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它的复古风,成了年轻人的新潮流。

音乐:

张蔷说,她的心灵里有一种特别乐观的情绪。所以很多悲伤的歌,都被她唱成轻快的节奏了。

这种苦中取乐的精神,不正是今天的年轻人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时所需要的动力?

真正的艺术是催人向上、永无过时的。

对艺术有一颗赤诚之心的人,她虽坚定不移坚守自己的风格,但永远不会排斥别人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她那么特别,却又那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