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常有外地朋友奇怪,为什么呼和浩特市,包括下设旗县,有很多地名都带着个“板”字,比如攸攸板、沟子板、塔布板等,实际上,对于这种现象,很多呼市本地人也不清楚这事的缘由。那么这些“板”是怎么来的,含义是什么呢?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呼和浩特东部建立了天德军丰州城,此后,直到元朝灭亡,丰州一直是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城市。这一点,从一直矗立至今的白塔(万部华严经塔)和钧窑“小宋自造”香炉等众多精美的出土文物就可证明。

丰州古城出土的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公元14世纪下半叶,元朝被明朝代替,元顺帝和蒙古贵族逃到长城以北地区,继续和明朝对抗。于是,明朝和北元蒙古统治者之间,在长城沿线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战争。

从14世纪末叶到16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间,呼和浩特地区先是明朝和蒙古统治者在长城沿线斗争的前沿阵地之一,以后又成为各个蒙古封建统治集团交战的地带和蒙古各部向南进攻的军事据点。长期而频繁的战争,使得呼和浩特地区从辽(金)、元以来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丰州城成为了一片废墟,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白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15世纪末,蒙古封建统治集团中出现了一位首领叫做达延汗。他先击败瓦刺。迫使瓦刺人迁往蒙古高原的西北部,然后用武力消灭了各个封建割据势力,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达延汗重新建立了汗权。

为了巩固统治,达延汗将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地区)划为左右两翼,每翼各有3万户,共6万户,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其中土默特万户的领地相当于今天呼和浩特地区及包头市及乌兰察布市的部分地区。

达延汗死后,他的子孙谁也不服谁,蒙古地区再次陷入战乱割据,其中占有呼和浩特地区的是达延汗的一个孙子阿勒坦汗(俺答汗)。

阿拉坦汗是一位有作为的蒙古族首领,在他统治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牧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逐步恢复,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明朝统治阶级逐步走向腐化,沿“边”(指长城)的山西北部汉族人民不堪忍受残酷压榨,纷纷逃向口外。

对于这些逃难的汉人,阿拉坦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把他们安置在呼和浩特平原大黑河两岸,让他们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蒙汉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呼和浩特一带再次繁荣起来。

生产发展、府库充实的阿拉坦汗和夫人三娘子征发工匠,修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板申”城,这座大板申城,有的认为就是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的前身“库库和屯”,也有的认为是美岱召城。“板申”为汉语“百姓”的蒙古语转音,也写作“白兴”或“板升”。

在“大板申”城修筑之前,呼和浩特地区就成了一个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的地方,当时,在广阔的田野上出现了许多村庄和小市镇,不过没有正式名字。大板申城建成以后,当时蒙族人民就依样葫芦,把这些村庄、市镇都称为“板申”,于是,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板申,后来简化成了“板”。

下面说一说,呼和浩特市(不包括旗县)的“板”。

姑子板,呼和浩特最早融入城市的村子。一说是蒙古语古格板申的汉译,另一说是因这村里有一座姑子庙而得名。

乃莫板,属赛罕区榆林镇管辖。相传,清朝初年,有蒙古族牧民在这里搭起8个蒙古包居住,所以得名“乃莫板申”,简称乃莫板,汉语意为“八间房”。分为前、后乃莫板两个村子。土左旗塔布赛乡也有乃莫板村。

口可板,属赛罕区榆林镇,汉语意为“青色的房子”,清朝末年形成村落。

古路板,属新城区保合少镇。清朝乾隆年间,村中最早住着三户蒙古族人家,所以取名为“古日半白兴”,后简称古路板,汉语意为“三间房”。1968年更名“反修村”,1976年恢复现名。

甲兰板,属新城区保合少镇,为满蒙混合村名。“甲兰”为满语音译,也称“扎兰”、“甲喇”,意思是参领,是清朝的官职名,甲兰板就是“甲兰”居住的地方。。

攸攸板,位于回民区。蒙语音译为:“攸其白赫白兴”,汉语意思为“百货俱全的房子”。

刀刀板,属回民区攸攸板镇。明代建村,蒙语音译为:“刀刀白兴”,汉语简称刀刀板,意为“坡下面的房子”。因位于大青山山坡下而得名。

圪老板,属赛罕区巴彦街道。康熙年间形成村落,因位于河边,因此取名“郜令白兴”,后转音为现名。

羊盖板,属赛罕区金河镇,为藏蒙混合村名。“羊盖”为藏语音译,汉语意为“白色”。因村子位于盐碱滩,土色发白而得名。清代形成村落。

旭泥板,属赛罕区金河镇,汉语意为“新盖的房子”。清代,有18户蒙古族居民在此盖房子定居得名。

黑炭板,属赛罕区金河镇,分东、西两个村。清朝初年,曾有几户蒙古族牧民居住此地建村,得名“赫登白兴”,汉语意为几间房子,后演变为现名。

色肯板,属赛罕区金河镇。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在此定居后,盖了几间漂亮的房子,得名“色肯(赛罕)板申”,意为漂亮的房子。

讨号板,属赛罕区敕勒川路街道,汉语意为“河湾处的房子”。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子位于小黑河和哈拉沁河汇合拐弯处得名。

麻花板,属新城区,经城中村改造已成历史地名。是蒙古语“迈汗板申”的转音,意为“帐蓬房子”。

辛辛板,属玉泉区西菜园街道。明嘉靖年间建村。该村原是官府存放玉米高粮等牲畜饲料的仓房,故名“西信板申”,后来演变为现名。

沟子板,属玉泉区小黑河镇,意为“有野韭菜的地方”,明代建村。

塔布板,属回民区攸攸板镇,意为“五间房”。明代该地有蒙古族驻牧,盖有五间房得名。

厂汉板,属回民区攸攸板镇,意为“白房子”。清初,有蒙古族在此放牧定居,建起房屋,因当地土质呈白色而得名。

桃花板,属玉泉区小黑河镇。因村子位于大黑河一个河湾处,因此得名“陶海白兴”,汉语意为“河湾处的村子”,后演变为“桃花板申”,以后进一步简化为桃花板,现在,“板”也不要了,只留下“桃花”,分为前、后两个村子。

密密板,属玉泉区小黑河镇。明嘉靖年间称“密尔板申”,汉语意为“母亲的房子”。清乾隆年间,此地作为联通杀虎口和山西的要道,经常有土匪出没,官府就在此处官道边建了一所“瓦房院”,作为护路士兵的住所,村子也改称“瓦房院”;光绪22年,村子被洪水冲毁,重建后改现名密密板。另一种说法是当地有很多细沙土,土话称“绵绵土”,因此转音得名“密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