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亚洲行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启动了“印太战略”,在经济上启动了“印太经济框架”。前者的目的是分割亚洲,围堵中国。后者是前者的工具和补充,目的是分割亚洲经济贸易,排除中国。

“印太经济框架”仅仅是框架,接下来要看美国和各创始成员国谈什么,达成什么协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框架名为“印太”,却不包括“印太”最大国家中国。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话,是对中国的“替代品”。这是一个奇怪的概念。如同“北美经济框架”是美国的替代品,“欧洲经济框架”是德国的替代品一样,显然有违常识。

“印太经济框架”覆盖的地域经济概念是伪命题。它是把南亚地区和东亚太平洋地区挖去最大经济体中国,然后加上域外国家美国。世界贸易形成的板块格局中并不存在这么一个板块。世界银行划分世界贸易的7个板块是:东亚及太平洋、欧洲中亚、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北美、南亚和拉美加勒比。南亚板块和东亚太平洋板块都不包括美国。

东亚太平洋地区是世界最大贸易板块,恰好是以中国为最大经济体、最大贸易国和区域供应链枢纽。这个贸易板块是个整体,主要贸易流在区内。出口增值的55%在区内实现,另外20%是与欧洲中亚贸易中实现,只有12%的贸易是与北美板块进行。它自身拥有比较完善的分工和产业链,以中国为中心,美国在其外。“印太经济框架”的创始成员国除美国和印度外,都是RCEP成员国。RCEP15国出口占世界30%,其中中国接近一半。2021年中国与RCEP其他14个国家贸易总额为18678.9亿美元,美国与其贸易额只有8021.4亿美元,不足中国的一半。“印太经济框架”声称以东盟为中心,但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也是与美国贸易额的两倍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扩大。所以,域外国家美国偏偏要挤进来,把域内中心国家中国排除掉,拆分业已存在的牢固产业链,它显然忘了,这一区域的生产分工和因此形成的完整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少数政治人物能够改变的。十多年来,从奥巴马政府推行“重返亚洲”和启动TPP谈判以来,华盛顿倒是一直致力于此,尽管已经换了几个剧本。但结果并没有改变这一地区内的分工和供应链,倒是美国对这一地区的贸易比重在下降,中国的比重在增加。“印太经济框架”想再一次把这个客观规律消灭掉,那就不妨再试一次。

“印太经济框架”的供应链方略也是伪命题。它的一个宗旨是建立包括芯片在内的、排除中国的所谓“安全的”供应链。为此美国曾提出排除中国的芯片“四方联盟”,由美日韩和中国台湾组成。这又是一个伪命题。完整的芯片供应链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在供给侧,没有中国供应的稀土磁性材料,芯片生产不能完成。没有中国提供的清洗、微流控制和激光技术,光刻也不能完成。在需求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没有中国市场,芯片供应链就不是世界性的。

据美国半导体协会2022年报告,2021年世界半导体芯片总销售额达到5559亿美元,从供方看,美国芯片公司销量占46.3%。从需方看,中国则是最大市场,销售额1925亿美元,占世界34.6%。这二者的结合很有意思。美国芯片销售对中国市场依赖性极大。过去5年来,从特朗普到拜登,白宫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吹与中国脱钩,但从2016年到2021年,英特尔、高通、德州仪器等11 家美国芯片巨头对华销售额从561.7亿美元增加到854.3亿美元,累计增长52.1%,远远高于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速。

如果按照“印太经济框架”,把中国排除出芯片供应链,那么美国这11家公司的销售额就要减少854亿美元,美国的世界份额就要减少到30%左右,将不再是世界的芯片老大。少了这么多销售额,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要相应减少153.7亿美元(按2021年美国芯片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8%匡算)。没有巨大而持续的研发投入,美国芯片巨头们将面临生存危机,美国也无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战后70多年来成功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主要采取两种基本模式,即自由贸易协定或经济共同体模式。“印太经济框架”既不是贸易协定,也不是经济共同体,还不打算遵守多边贸易规则。它能走多远呢?(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