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下行的压力仍在持续,继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之后,5月的市场颓势并未扭转。数据显示,5月上旬,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48.4万辆,同比下降21%。

随着上海、长春等汽车重镇因疫情停工,叠加疫情对经济影响造成的次生伤害,汽车市场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为了进一步拉动经济回归正轨,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召开,将实施 6 方面 33 项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涉及汽车层面的政策有: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以及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此前为了鼓励汽车消费,已先后出台了购车抵个税、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政策,这次明确减征购置税,对于刺激消费来说可谓是很实在的礼包。

根据此前救市的经验,减免购置税向来是见效最快的。2009年的购置税减征政策,让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突破800万辆。

以燃油车为例,按照10万的销售均价计算,如果每辆车购置税全部减免,可以覆盖600万辆车;若按每辆车减征50%的方式来算,可以惠及1200万辆车。

虽然目前还不明确政策的具体细则,但对于这次救市最终带动的销量规模,市场给予了很大期望。最直观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5月24日汽车股开盘大涨,上汽、长城、广汽、吉利等纷纷跟涨。

需求下降,救市刻不容缓

这一轮车市减产,能直观感觉到的是生产和供应链的短缺。

蔚来在4月9日宣告停产,CEO李斌在与车主互动时称:“3月中旬我们有些零部件就断供了,靠着一些零部件库存勉强支撑到上周。最近又碰上上海和江苏等地疫情,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货,只能暂停生产。”面临类似情况的还有小鹏、特斯拉等。

基于产业链的复杂程度,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是当下车市的真实写照。深陷疫情漩涡的长春和上海,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掌握了整个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命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聚集了包括博世、大陆、电装在内的全球汽车零配件行业百强,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家。上海除了有博世、采埃孚、安波福等国际汽车供应商巨头设厂,还有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地平线等多家新型企业。

好消息是,目前随着复工复产节奏的推进,供应链正在逐渐恢复元气。相比生产端的损失,疫情带来的消费需求下滑才是更需要注意的。

有人将其形容为“车有了,人却没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

这样的情况下,购买汽车这种大宗商品的计划势必会延后或者取消。叠加目前的涨价潮,让原本就有疲软迹象的消费市场再添变数。在疫情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都会是以谨慎观望为主。即便是有换购需求的刚需用户,也会出现消费降级的情况。

救市力度如何?

虽然600亿的大红包还没有明确使用范围,业界普遍给出了两种猜测。一种是针对燃油车减征购置税,另外一种是自2023年起继续免征新能源购置税。

从体量上来看,燃油车的呼声似乎更高。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燃油乘用车(含传统混动车)约1800万辆,为当期新能源车规模的五倍多。如果是对燃油车实行减征购置税,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更大。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目前已经进入市场驱动阶段,并享受购置税免征、购车补贴、号牌等政策红利,叠加政策补贴的话,拉动作用没有燃油车来得直接。

其实除了减征购置税外,此前各地政府也陆续发布了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接近20个省市出台了车市相关的刺激政策,多是以消费券、补贴等形式出现。同时广东还配套了相应的牌照政策,4月底,广东省曾连续发文,将新增4万个购车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地方性补贴政策大多影响有限,由于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等原因,地方性刺激消费能在短时间内拉动销量。要想深层次拉动消费,还需要强有力、多层次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

钟述

这轮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制约着车企销量目标的完成。梳理了比亚迪、长安、广汽、吉利、上汽、东风、奇瑞、长城这8家主要汽车集团会发现,截止4月底,只有比亚迪和长安两家的年度销量完成率在30%以上。除了奇瑞和长城,其他4家的销量目标完成率保持在20%以上。

对比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车企大都会下调销量目标来应对。但今年疫情叠加俄乌战争等外部因素影响下,还没有一家车企发布声明要下调销量目标。

对于这波堪称及时雨的购置税红包,车企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些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