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穗数41.5万,穗粒数39.8粒,千粒重42.9克,按照0.85倍实收,预计亩产量602多公斤。”在河南省邓州市3.5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看着农技人员从金色麦田里采集的小麦预产“体检”数据,邓州市农技中心主任冀洪策十分兴奋,“尽管去年遭遇严重内涝,但预产比去年还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4日,河南省邓州市腰店镇夏楼村,农技人员在麦田内进行小麦预测产。(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浩然 摄

这是邓州市农技人员在腰店镇夏楼村进行预测产的一幕。在此之前,基层农技人员已在邓州市100多个预测产点进行了152次小麦预测产“体检”。而随着丰收在望,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基层农技人员也将迎来一个小麦季最后的“值守”——实收测产。

“目前,从全市看,预测产量要比去年高2%左右。”地头话丰收,冀洪策难掩丰收的喜悦,细数这一小麦季护航丰收的经历,“7个多月里,仅小麦‘体检',我们就进行了数千点次。”

5月24日,河南省邓州市腰店镇夏楼村,农技人员在麦田内进行小麦预测产。新华社记者张浩然 摄

2021年,邓州市冬小麦遭遇大面积晚播。但在全市的齐力抢播下,邓州市仍然种下了220万亩小麦,保证了灾年种植面积不减。

晚播的小麦体弱。作为小麦“保健员”,基层农技人员为了呵护小麦每个阶段的生长,“体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三夏”烈日下的地头,冀洪策掰着指头,“播种期、苗期、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每个时期,我们都要对600个左右的样点进行监测、调查,进行分类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4日,河南省邓州市腰店镇夏楼村,农技人员在麦田内测量麦穗。新华社记者张浩然 摄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样点,我们还要抽样进行共1800多点次的麦田土壤墒情、耕地质量、农业遥感、农业损害、农情信息等调查,确保农业信息跟得上,技术指导更精准。”冀洪策说。

在数千次的小麦“体检”中,基层农技人员用腿“跑”出了一份份发向千家万户、应用在广袤麦田的技术指导意见。除了护航一方大地一季的丰收,这些跑出来的珍贵数据和经验还是基层农技人员向种子“芯片”进军的关键。

5月24日,河南省邓州市腰店镇夏楼村,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在查看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张浩然 摄

地处河南南部,温度和光照资源得天独厚,邓州在小麦育种上具有先天优势。在小麦育种方面,邓州市采取小麦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两条腿”走路,河南省小麦抗病耐热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也设立于此。为了响应“藏粮于技”的号召,今年4月,邓州市又整合市农技中心等技术力量,成立了邓州市种业实验室。

这让常年在田间地头奔波的基层农技人员有了广阔天地,也看到了希望。今年以来,邓州市就有4个常规小麦新品种和1个杂交小麦品种通过审定。更为可喜的变化还有基层农技队伍年轻化。“以前,60多人的邓州市农技中心,年轻人占比不到10%,而今年已经有15名大学生到岗,马上还有22人加入。”冀洪策说。

像冀洪策一样,全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基层农技人员在田间地头护航丰收。无论酷暑和寒冬,奔波在地头,天天和庄稼打交道,枯燥而忙碌是基层农技人的真实写照。“但每次看到农民丰收,我们还是会感到比自己丰收还喜悦。”工作了30多年的冀洪策说。(记者李鹏、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