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儿童绘本出现男子给姐姐“舔汗”配图,杂志社:正在了解具体情况

下图是一张香港上世纪的教材封面。

浓浓的中华味,画面也很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香港小朋友使用的教材封面图片,在人教版教材争议封面登上热搜榜首的同时,被网友翻了出来。

许多网友感叹:同样是展现中华少年儿童,人教版这次争议封面简直丑出了天际,还不如香港40年前的中小学教材插图。

在香港,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设置,都是由不同学校选定,然后由学生自行购买。

实际上,在香港八九十年代,不仅是中小学教材的封面和插图,非常突出中华文化的味道,而且连幼儿园的读本教材,都带着强烈的传统文化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中小学教材的插图设计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不同的设计表现形式。

比如在八十年代,教材上比较多出现中国水彩画。

到了九十年代,漫画风格则更多地出现在教材插图上。

一名曾经参与设计的插图师Jones说:“那个时候,给教材设计封面和插图,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符合小朋友活泼可爱的特点。”

“即使在活泼可爱的基础上夸张一点设计,都没有问题。比如当时专门加入了鬼马精灵的风格,同样受到小朋友们的喜欢。”

“但是夸张不等于诡异,更不等同于丑化。”

八十年代在香港读书的阿纶看到网上的人教版热搜之后,发出了自己当年读书的教材封面。

那个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教材也不是统一编写,都是不同的出版社设计。

但是有一个原则,一定会体现出华人青少年的朝气蓬勃和青春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纶回忆,那个时候在香港的中英文教材很多,但是只要看到封面,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我们华人自己的教材!”

“如果你把八十年代的香港教材插图仔细看一遍之后,会发现更像是一次中华美术设计风格的展现。”

贤子在香港曾经收藏了许多中小学的老教材,对于这方面非常有发言权。

“那时候香港的教材封面设计,类型比较多。有的出版社喜欢用水彩画,有些则多用漫画,但所有的设计插图,包括封面,都会保持一种中华本土的风格。

无论是家长还是同学,第一眼看上去都非常喜欢,都会觉得这些画面就是反映了我们华人小朋友的精神风貌。”

回到这次人教版教材出现的争议插图。

一些在香港曾经从事教材插图设计的网友看到这些图片,第一反应就是:“这完全是将小朋友的形象极度异化和丑化了,看不出一点青少年的样子。”

“要么是设计者实力太差了,要么就是纯粹不负责任,根本没有认真设计。”

“这的确是太离谱了。任何一个有实力的设计师,都不可能让这样丑化青少年的形象,出现了几百万小朋友使用的教材上面。”

40年前的香港,都能想到在设计封面时突出华人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40年后,人教版的封面,却出现了如此荒唐的设计。

这样的强烈对比,的确让许多人都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