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

编著者:王玥琳 著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013-7204-1

出版时间:2021-12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古代藏书印为主要研究对象。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指书籍收藏者(有时为阅读者)用以表示物权,或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藏书活动,乃至单纯展示个性的一类印章;通过钤盖方式,藏书印印记留存于书籍之上。在功能属性层面,藏书印具备传统玺印明确物权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为藏书而用的专用属性。藏书印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古代藏书文化。藏书印是中国印章诸多类型之一,藏书印研究是传统印章学的一个分支;藏书印的出现、发展与书籍制造技术的演变存在密切关系;藏书印是中国藏书史、藏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印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藏书印的研究,是对古代书籍发展史、篆刻艺术史、藏书文化史和文人文化心理的综合性研究。本书拟全面考察藏书印产生、发展、演变、衰落的历史进程,探讨藏书印如何从传统印章类型中独立出来、其发展与古代书籍发展史的相互关系,分析各时代、各类型藏书印的特点与生成动因,揭示藏书印的重要文化价值与文献史料价值。

序 言

在书籍递传史上,中国与西方有着两种不同的印证方式,西方以藏书票来表达对书籍的归属权,在中国则是藏书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印章的起源,学界至今难以达成共识。如果把上古陶器上的花饰视为印章雏形的话,那么印章的使用在中国至少有了四千年以上的历史。进入秦朝,皇帝的印称“玺”,下官私印则称“印”,汉代时王侯及太后之印也可称“玺”,普通氏民则始终称“印”。到宋元时期,有些文人喜好治印,至此印章有了艺术气息,为了与普通的名姓章相区别,人们将艺术印章称为“篆刻”。

篆刻艺术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鲁迅在《蜕龛印存·序》中称“饰文字为观美,虽华夏所独,而其理极通于绘事。”中国人对文字美有着极致性的追求,篆刻艺术也同样如此。沈从先在《印谈》中称:“不着声色,寂然渊然,不可涯涘,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形欲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诗者也。”这段话乃是形容篆刻艺术之奇妙。就目前所见,中国古代藏书印绝大多数都体现出了美感,为此可以说古书上钤盖的藏书印,既是表明物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篆刻之美。

通过读王玥琳女史的这本专著,使我对中国藏书印史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乃是我读到的最为清晰的一部藏书印研究专著。以往我所读过的此类专著,更多偏重于确认某方藏书印的主人,以此来推导出某部书的历史递传过程。另一种研究方式则重在探讨篆刻技法,通过印面风格及印章边款来确认篆刻家为何人,同时将某位篆刻家的艺术风格归属于某个篆刻流派。

王玥琳在本专著中讲述了印章与书籍的关系,明确了藏书印的属性,给出了藏书印的范畴,甚至详细探讨了“书籍”一词的原本意义,这些梳理既说明了藏书印在书籍流通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书籍收藏史更加明晰。

关于藏书印的起源,王玥琳在著作中作了辨析。以往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藏书印印蜕乃是出现在北魏延昌二年(513)的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此书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该经卷末在年号落款上钤有一方墨印,然印文不能辨识,但就其所钤位置看,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印。

何为藏书印,王玥琳在其专著中对其概念、属性和类型作了全面分析。她认为藏书印是书籍收藏者以及部分特定阅读者用以标识物权,兼以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活动,或单独展示个性情怀的一类玺印。因此钤盖在书上的印章并非都属于藏书印,比如书籍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各种印记,就不属于藏书印。另外,书中刊刻的序言落款,有时也会钤上印章,这些印章同样不属于藏书印。影抄、影刻和影印本上面复制的前代藏书印,只要是经由非钤盖方式出现的印记,就该部书而言,其性质也不属于藏书印。通过这样的排除法,使得藏书印的范畴更为明晰。而以往对以上这些不同印章的归属,未曾有过如此贯通性的论述。

因为喜好藏书的关系,我也喜好藏书印,几十年来蓄有藏书印几百方,白石老人自号“三百石印富翁”,我的藏书印之好与老人的心态相仿佛。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闲章与其表达的意趣,古人云“诗言志”,我认为印文亦言志。中国人讲究含蓄美,藏书印的印文则是藏书家表达和宣泄个人情感的重要渠道,正因这个缘故,古代藏书家几乎都有大量的藏书印,所以对藏书印的系统研究不仅仅可以梳理古书的递传,同时也能窥得藏书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乾隆时期朝廷修《四库全书》,为此向全国征求底本。献书最多者的四大家之一有汪启淑,然而他的旧藏在后世流传甚少,人们对他的了解更多者是他的印癖。他一生制作了几十部印谱,为他治印的篆刻家均属名流,故其印谱广受后世藏家所宝爱。人们对汪氏所制之谱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其篆刻技法流派。然而我在读他的《飞鸿堂印谱》时,更喜欢印文所表达出的个性,为此还撰写了《硃痕探骊》一书,虽然该书只是一部急就章,却表达了我的偏爱。而王玥琳的这部专著不但梳理了印文,同时也谈到了印章与藏书家之间的个性关系,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吸引更多的印谱收藏爱好者对藏书家专谱的青睐。

韦 力

2021年5月

自 序

2015年春节前夕,完稿有年的《中国古代藏书印小史》终于在中国长安出版社得以出版。小册简言,意外得到了不少师友、同行前辈的认可与鼓励。欣慰之余,内心愈加惴惴,工作暇余又将小书翻阅一过。校订错讹之外,由于稍稍增长的工作经验和拓宽一些的眼界,感觉对于藏书印一题依然有话可说。

作为《中国小史丛书》之一种,《中国古代藏书印小史》的定位更偏重于传统文化推广,向社会大众普及藏书印这一传统文化现象,是该书的主旨。但也因此,部分资料、观点在撰写时被隐藏或舍弃了。在传统玺印研究领域或版本目录学领域,藏书印属于“小品”,从古至今皆不属于热点话题,专门性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对藏书印的探讨研究,不可回避地将包含对古代篆刻艺术史、图书发展史、藏书文化史与文人文化心理的综合研究,又是一项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藏书印“身份”与“内核”之间的落差或言张力,使我认为这一题目在现阶段依然具有拓展深入之必要。

为此不揣谫陋,以“中国古代藏书印研究”为题,申请了“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现在这本《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正是这一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共分为四章:首章将藏书印置于中国传统玺印的历史脉络中求本溯源,厘清其概念、属性与类型;次章通过考察传世玺印实物、印蜕遗存,解读文献资料,梳理藏书印从出现、发展、兴盛及至衰落的历史进程;第三章从藏书印是文人书事重要表征,和藏书印是藏书史微观映射两个层面,细述藏书印独具东方韵味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从藏书印是藏书家曾经亲用的古物遗存,和古籍印蜕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真实见证两个角度,揭示藏书印重要的文献价值。重视藏书印诞生和存在的历史社会环境,比照古代书籍出版史、收藏史,兼顾社会风气、个体心理等文化因素,是本书想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书中所用印章实物、古籍书影及印文图片,多援引自已出版之印谱或图录,其出处以括注形式标在图片名之后。部分图片来源集中,未免繁冗,未逐一标注,特此说明并致谢!未逐一标注的图片皆选自以下资料:《中国藏书家印鉴》、《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中华再造善本》、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以及首都图书馆馆藏。书中部分章节标题取自古人藏书印语和论印诗词,以古人妙语精识入今之论著,融合无间,愈知古人学养深厚。藏书印物微而意深,期待其真正走进当代民众的社会生活。毕竟文化的传承不应局限于专业研究圈子,室外生春,庶得长久。

王玥琳

2020年12月

内页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 录

序 言

自 序

绪 论

第一章 藏书印溯源:印·藏印·藏书印

第一节 印:执政所持信也

一、印的概念、属性与名称

二、印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鉴藏印:印记乃书画之本业耳

一、纸张时代:鉴藏印的产生背景

二、唐宋鉴藏印概述

第三节 藏书印:藏书必有印记

一、藏书印起源诸说辨析

二、藏书印出现的必要条件

三、藏书印的概念、属性与类型

第二章 中国藏书印发展史

第一节 鹊衔龟顾妙无余,不爱封侯爱石渠——唐五代的藏书印

一、唐代藏书概况与藏书印

二、五代藏书概况与藏书印

三、唐五代藏书印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中秘图书护玉签,沫红澹映奉华钤——宋元藏书印

一、两宋藏书概况与藏书印

二、元代藏书概况与藏书印

三、宋元藏书印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鸾翥蛟蟠见古人,流胪韵格挹天真——明代的藏书印

一、明代藏书概况

二、明代藏书印

三、材质革新——明代藏书印的时代特征

第四节 管领奇书八万卷,人间此印亦千秋——清代的藏书印

一、清代藏书概况

二、清代藏书印

三、艺术性与规范性的高度融合——清代藏书印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 纵横私印犹完好,故物归来信宿缘——近现代藏书印概述

一、书籍生产方式和藏书方式的变革对藏书印的影响

二、民国公私藏书印概述

第三章 藏书印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文人书事与藏书印

一、藏书楼文化与斋馆印、斋馆收藏印

二、读书治学与鉴赏校读印

三、重要书事与记事印

四、闲适生活与闲章

第二节 方寸之间藏书史

一、珍秘多从小印传

二、观是书者宜珍护

三、得书良不易,后人弗轻弃

四、“曾在某处”印与书籍之厄

五、鬻借为不孝,但祝得所归

第四章 藏书印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纠史之谬,补史之缺

一、考订藏书家生平情况

二、考察藏书家其他印鉴

三、增补藏书家传略

第二节 古书原委,如在目前

一、鉴定古籍版本

二、梳理递藏原委

三、丰富存藏细节

第三节 藏书印与书目的密切关系

一、书—印—目的相互印证

二、缘印得书,由书辑目

三、《天禄琳琅书目》著录藏书印的方式与意义

附论:关于古籍编目著录藏书印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

供稿 | 王燕来 编辑 | 田秀丽

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