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如果说有一项奠基的理论,那么无疑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15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之前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以引力场方程和测地线方程两个基础方程,深刻描述了宇宙物质引力间的相互作用效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其核心思想就是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能引发周围时空的弯曲,物体在弯曲的时空里继续做它们的“惯性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洞的辐射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很好地印证了科学家们在宇宙观测中所发现的许多现象,一些疑难问题也迎刃而解,特别是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作出的关于黑洞、引力波等的预测,完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一度还被认为不可能出现的宇宙现象,后来也一一被实验和观测所证实。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宇宙中的观测和发现情形,与广义相对论相违背,广义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指导性和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提到广义相对论,就不得不提宇宙中最为极端的天体-黑洞。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中势必存在着这样的天体,那就是它的密度非常之大,质量非常之高,以至于它对周围的时空有着非常大的弯曲效应,就连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线也无法从中逃逸,就像一个漆黑的无底洞一样,因此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黑洞”,这种天体形态,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推导出来的。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只要靠近黑洞到一定界限之内,那么就会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一直向黑洞的中心坠落,也相当于黑洞把靠近过来的天体都吞噬了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们按照上面的推测逻辑,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被黑洞吞噬的物质去哪了?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与黑洞截然相反的天体-白洞,物质只出不进。但是,白洞目前只是纯粹的猜测,根本没有任何的观测证据。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被黑洞吞噬的物体,就存在于黑洞的内部,以一种亚原子的形态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后面一种猜测占据了主流,认为黑洞就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貔貅一样,只吃不吐。

1974年,上述关于黑洞特性的这种主流观点,被一个人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霍金,他通过大量的观测以及理论推导,发现了黑洞并非完全只进不出,而是每时每刻也在向外释放着能量,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

霍金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认为黑洞周围的空间中,会产生由黑洞本身固有的能量而产生的粒子和反粒子对,受黑洞巨大引力作用下,其中一个粒子被黑洞吸收,从而加速坠落到黑洞的奇点,而另外一个粒子则会做出相反的运动,被喷射到宇宙空间之中。如果从黑洞的整体来看,黑洞的能量(质量)也会发生流失,通过辐射的方式释放到外围空间中。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霍金辐射”。

黑洞信息悖论

然而,当霍金提出这个猜想之后,虽然从理论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是却引出了另外一个矛盾点,那就是,黑洞的质量可以通过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那么信息呢?也就是说,黑洞从质量上看,是存在着寿命的,也有寿终正寝的时候,那么,黑洞和它所包含的所有量子信息,在黑洞消失以后,也随着消失了吗?如果没有消失,那么量子信息到底去哪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霍金在提出“霍金辐射”理论以后,关于信息问题,他认为,任何物体在被黑洞吞噬并且进入黑洞内部之时,物体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就已经彻底消失了。但是,物理学家普瑞斯基尔则认为,物质的信息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在一个地方消失后必然会在另外一个地方重现。

在2004年的时候,霍金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被黑洞吞噬的物质信息,与自己原来的猜想并不一致,而是会保留一部分从黑洞中释放出来。至此,霍金基于自己提出的“霍金辐射”理论而猜测出的“黑洞信息消失说”,完全被自己给否定了,相当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转而支持宇宙信息守恒的观点。

至于黑洞信息悖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黑洞从本质上是跨越了两大领域,一个是宏观层面的广义相对论规则,这个是巨大的时空;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量子领域,黑洞的质量坍缩到了一个无限小的点上。因此,黑洞信息悖论的产生根源,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间无法统一在宇宙中的一个体现而已。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们,都试图把对黑洞的相关描述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

解决黑洞信息悖论的猜想

早在2016年,霍金提出了黑洞“绒毛层”的概念,认为在黑洞中,存在着一个由光子和引力子所构成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拿来存储物质的熵,也就是说黑洞存储所吞噬物质信息的区域,就是这个黑洞的“绒毛层”,至此,黑洞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称为“毛球”。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一些科学家将“毛球”理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释,黑洞的“绒毛层”实际上是黑洞事件视界二维表面能够保存量子信息的区域,按照弦理论引申开来,黑洞的质量实际上并未完全集中在中心,黑洞的引力试图将所有质量都挤压到一点,但是进入其中的粒子被拉伸成为了“弦”,然后开始拉伸和扩张,最后膨胀形成填满整个黑洞的“毛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这种量子力学的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模糊球”理论,它摒弃了传统的黑洞事件视界和奇点的概念,允许黑洞消耗的信息作为一个凌乱的弦球分布在整个区域。由于摆脱了事件视界,因此落入黑洞的物质和粒子(包括反粒子),不会导致信息破坏,只能会不断壮大“模糊球”的力量。落入黑洞并“存储”的信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从黑洞中出来,而正因为黑洞的不可观测性,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信息在黑洞中的转化和传递,按照“毛球”或者“模糊球”理论,信息就摆在那里,只是我们不得而知。

不知道当年自己承认失败的霍金,如果能看到现在应用量子力学的解释,会作何感想?不可否认的是,从整体上来看,黑洞信息悖论现在仍然尚未完全被解决,无论是“绒毛层”还是“模糊球”,都只是猜测而已,在非常长的时间里,甚至最终我们人类也无法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