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上要高考了。

这场被认为是中国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也是为数不多的底层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

但有很多人是没法平等地参加高考的,因为早在初中他们就被强制淘汰了。

这个实行了几十年的政策,叫做「普职分流」,意思是强制一部分低分学生去上职校。

如果你是在一所普通的中学读书,那么中考后,你身边一定会有同学去职校。

我们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事实上,这个政策背后隐藏着许多本来不该发生的不幸。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普职分流,以及为什么我认为它本质上是在割青年人韭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图中这段印在1998年版《新华字典》第673页的话,相信各位并不陌生。

2022年,本科多如狗,硕士满地走,博士才敢抖一抖。

进入了中等技术学校的李萍,以后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吗?

而这段话其实不是比喻,而是80年代的实情。

那个时候职校发展质量很高,上职校不但学费全免,还包分配工作,很多考不上职校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

但自从90年代起,职校取消了毕业分配,随后大学扩招,工人阶级没落了,职校吸引力也随之下降,招生人数骤减。

但是在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上大学了,没人读职校也不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学生与政策之间的游击战也就此开始。

如果上了职校,除了语数英之外是不用上其他文化课的,职校生也只能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高考。

进入职校,意味着社会对你的期待,不再是求学和读书,而是学好一门技术,早早出来工作。

因此很多家长拒绝分流,中考失误后不愿读职校的同学会选择复读。

但是,多地有关部门都禁止公立学校招收复读生,有些城市的要求甚至更为严格。

2019年,宝鸡市有关部门就发布规定,不但禁止公立学校,还禁止包括民办初中,普通高中,甚至校外辅导班在内的学校和机构招收复读生。

即使有人复读成功了,也同样面临着打压。

多市规定,往届中考生参加考试需要在总成绩上减分,普通学子挑战分流的这条路上真的是充满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保证分流效果,普职分流还与政绩挂钩。

2008年,就有省份规定,若一个县连续两年中职招生比例低于50%,那这个县将会被撤销「教育强县」的称号。

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有关部门就给当地学校开出了优惠条件。

如果你的学生在中考前主动报名中职,放弃中考,那么这个学生将不记入你们学校的升学率。

升学率是一个学校的重要门面,这条政策成功地将老师也变成了普职分流的同谋。

你没听说过,哪个中学会不奖励考上重点高中的,反而会奖励上职校的。

你也没听说过,哪个老师会不鼓励低分的学生好好上进,反而劝他说,就这样得了。

而这些都真实发生了。

有的学校给学生发钱,鼓励他们报职校;

有的学校到低分学生家里家访,劝说他们报职校;

甚至有学校以不发毕业证为威胁,强迫他们报职校。

15岁的孩子,缺乏判断力,在老师的诱导和暗示下,他们会认为我就该上职校。

他们也确实去了职校。

2003年到2010年,中职招生人数从515万上升至870万。

但这中间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适合职业教育的,又有多少人是被「引导」去的,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职校,本意很好。

往小了说,是为不喜欢且不适合中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另一条发展路径;

往大了说,是为国家培养了成熟的技术人才。

如果一个职校认真负责,学生可以在这里学到技术,那毕业之后甚至会比普高生拥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但事实上,这样的职校有,但占比很少。

政策虽然鼓励大家都去报职校,但职业教育的地位一直是低于普通教育的。

由于职校需要购买大量设备,办一所职校所需要花的固定资产经费,其实远远大于普高。

而职校的财政拨款却低于普高,很多学校因节省经费,不愿购买设备,于是就降低实操课的比例。

导致很多同学到了工作岗位后,什么也不会,需要从头学起。

与此同时,强制分流的举措也违背了一部分学生的意愿。

大家是被迫上职校的,学习动力很低,低分分流也给职校打上了被淘汰的标签,老师的教书动力也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职校甚至直接破罐破摔,专心研究如何搞钱。

个别民办职校虚假宣传,靠给老师回扣招揽生源,实际上干几年赚完钱就直接跑路。

在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企业实习也成了很多人捞钱的工具。

学校把学生打包卖给工厂,工厂也借此赚取廉价劳动力,结果就是学会计的当了收银员,学商务的进了电子厂。

由于学不到技术,还不如直接进厂,很多人学到一半就会辍学。

有学者研究了4个省份共计2.5万名学生的情况,结果显示,中职的辍学率为29%-32%,远高于普高的4.2%-7.4%。

即使不辍学,真正能直接就业的也只有少数人。

大部分人的选择还是——升学。

至此,他们似乎又和普高同学殊途同归,只是这条升学之路要走得更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职校生如果想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只能以社会考生的身份报名。

由于很多职校只教语数英,且教材比普高简单很多,他们只能通过自学补课。

而如果放弃全国统一高考,参加只为职校学生准备的高考,那就只能报考本省(市、区)的大学,且专业非常有限。

如果你所在的省份比较偏僻,那可能职校生能报考的最好的大学,会是普高生看不上的大学。

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得到了更少的回报,职校人被迫走了一条原本不用走的弯路。

事情到这里,你能看到一条非常奇怪的逻辑链:

没有人愿意上职校→低分学生补位→低分学生不愿补位→各方强制引导→学生无奈进入职校→没人管你,各凭本事。

在这个过程中,普职分流率达标了,工人有工人了,连老师也赚到了钱,只有职校生被迫自谋出路。

一个本意是好的政策,在执行中却产生了预期之外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社会里,到底是谁在承担这种不好的结果?

其实我们都能看得明白。

2012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了一组数据,中职在校生中有82%是农村户籍。

近70%的学生来自中西部,45.7%的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换言之,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容易被分流。

普职分流将竞争前移至小学和初中,你只有在这两个阶段保持优势才能不被淘汰。

但真实情况是,乡村教育资源远少于城镇,教师工资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留守儿童的数量居高不下,农村的父母很难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

相比之下,很多城市家庭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看似平等的分数竞争其实掩盖了家庭资源的巨大差异。

如果被分流到职高,城市家庭还可以通过缴纳高额的择校费来获取一个普高名额,而很多农村家庭只能被迫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像一个命运的循环。

父母外出打工,生出来的孩子考上职校;

孩子从职校毕业后,接着外出打工,而他们生出来的孩子再接着上职校。

不知道他们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突破这个命运的魔咒。

张桂梅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她成为了一个象征,她代表着教育应有的托举力量。

华坪女子高中走出大山的故事令人振奋,因为强制分流而失去更多可能的乡村孩子也令人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社会对年轻人的态度总是很暧昧。

社会一方面需要年轻人,另一方面又很难真正考虑到年轻人。

比如,中国目前非常缺少技术工人。

据人社部2022年4月发布的数据,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行业里面,生产制造业是重灾区。

据学者统计,2020年中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到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都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

社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因此扶持职校发展也是理所当然。

但在整个过程中,年轻人没有一种被需要感,反而有一种被利用感。

一面说职校也会有好的发展,一面强迫低分学生去上职校;

一面鼓吹不要学历歧视,一面禁止职校生报考公务员;

一面提倡各行各业都是平等的,一面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到处痛心疾首,说年轻人不要送外卖,不要送快递,没有技能提升。

你们都去送外卖了,谁来进工厂?

没人当工人了,工业的发展怎么办?

但嚷嚷了这么久,也没见哪个专家提议要提高工人待遇。

工厂老板也到处抱怨,工人流动率过大,临时工创造的价值没有熟练工多。

但我也没见哪个工厂改掉12小时两班倒的工作制度。

同样,社会嫌弃没人报职校了,正确的做法不该是强制,而应该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工人的待遇。

工人的工资高了,职校的办学水平上去了,就根本不用再费心去分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对青年人的赞美很多。

说青年人是初生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

但这种赞美有时候让人感觉一言难尽,甚至有点捧杀的味道。

比起赞美,年轻人更需要的是铺路,是托举。

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看到普职分流的弊端。

今年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这是职业教育法颁布26年来的首次大修。

在新修订的法案里,职业教育首次被提高到与普通教育一样的地位,法案中删除掉了「普职分流」的字样,改为了「普职协调发展」。

这虽然不代表彻底取消普职差异,但为因地制宜的操作提供了协调空间。

回望历史,社会从来不应该低估青年人向上的动力。

1986年,义务教育普及,那时候中国大量人口还都是农民。

有人觉得农村人不需要教育,买菜种地又用不上函数和微积分。

但事实上义务教育启动后,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进校读书,最著名的就是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的照片。

在座各位也应该都听过悬崖班的故事,跋涉几个小时的路程冒着生命危险为的是什么?

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务教育本身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如今的经济成就,离不开这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包括现在启动的职业教育改革。

这是一次漫长的改革,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人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

我也希望,如果再见到职校毕业的同学时,我们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张华」和「李萍」,都值得拥有光明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认为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好吗?

你会让自己的孩子上职校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猛犸,再瞄一眼这个奇怪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