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圈里最近有两大现象:新冠概念公司天天放利好消息;恒瑞医药几乎天天都在发新药进展。

在铺天盖地的新冠概念炒作中,恒瑞的新药进展显得寂寥。这些公告并没有转化成资本市场的利好,5月25日收盘,恒瑞的股价停留在28.93元,看不到反转迹象。

相比之下,恒瑞的另一动作引起了更多市场关注:5月18日,恒瑞医药成立全资子公司Luzsana,正式进军海外创新药市场。

事实上,恒瑞进军海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钱砸了不少,产出却有点说不过去。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1年,恒瑞医药海外研发投入共计12.36亿元,相对应的海外营业收入是6.17亿元,仅占公司总营收的2.38%。

这次,恒瑞试图把海外业务辟出去。新公司的掌门人Scott Filos对外表示,他的任务是围绕海外临床、监管和商业可行性进行仔细评估后,推进一系列具有“真正创新潜力”的项目。

显然,大量投入后追求大量产出,这是当下恒瑞海外市场的策略。

海外市场开拓一直不利这次挖来外企高管

恒瑞这次成立的海外子公司,管理层由多位曾任职跨国药企的高层担任:CEO是Scott Filos,曾任默沙东全球市场准入和定价主管;运营总裁Jeff Crowther曾在韩国药企工作;首席医学官Joseph Eid,是默沙东K药早期医疗事务策略的关键人物。

健识局获悉,Luzsana公司会在未来几周与美国监管部门讨论PD-1单抗卡瑞利珠与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联用潜在的申请。

Luzsana是恒瑞的全资子公司,表面上看和恒瑞此前历次出海并没太大的差别 ,相当于把原有的海外业务装在了一个更大的框里。事实上,单独成立公司,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分拆、融资和独立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瑞真正出海要从2011伊立替康注射液通过FDA认证算起。随后,奥沙利铂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注射用卡泊芬净等几个仿制药都陆续登陆海外。

2015年,恒瑞开始披露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当年收入3.55亿元。同期国内销售收入是87.86亿元,比海外的高24倍。

其实,此前恒瑞已在海外单独成立多家子公司,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地;2021年,恒瑞在瑞士和波兰分别开设两家海外子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

但这些子公司都没有太好的表现,海外业务营收始终裹足不前。从2017到2020年,恒瑞医药海外市场营收分别是6.36亿元、6.5亿元、7.58亿元、6.17亿元,业绩不温不火,没有大幅提升。

如今,随着Luzsana的成立,恒瑞的海外业务管理结构发生巨大转变。

多项战略有调整能否摆脱至暗时刻

4月12日,恒瑞医药公告称,公司首席医学官、副总经理邹建军离职。这是今年以来恒瑞出走的第二个高管,加之恒瑞股价一直不振,这段时间也被外界认为是恒瑞的至暗时刻。

出海或许成了现在恒瑞最大的亮点。Luzsana公司会从恒瑞的研发管线中选择PD-1、ADC 、PARP抑制剂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等多个热门靶点共同开发。公司负责人Scott Filos解释称:他们没有重复恒瑞在中国的工作,而是将重点放在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上。

近期,君实、和黄以及信达的新药上市申报,均被美国药品监管部门驳回。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药企若想出海成功,必须要从产品研发的源头就考虑国际化的因素,同时利用当地专业化运营团队直接与监管部门沟通,才能事半功倍。

近期,恒瑞一直在探索新的模式。今年5月,恒瑞旗下瑞石生物完成近1亿美元A轮融资。这是恒瑞医药投资的又一家专注创新药的公司,拥有JAK1抑制剂、BTK抑制剂、RORgt抑制剂等4种在研新药,均属于国家Ⅰ类新药。同时,恒瑞将非肿瘤管线的创新产品研发也整体打包给瑞石。

恒瑞放弃在内部孵化这些较有市场“钱途”的品种,除了是一种模式创新,也可能有财务方面的考虑。

无独有偶,作为恒瑞子公司,Luzsana已明确表示不会对外公开财务状况。

众所周知,海外开拓成本不低。如果Luzsana的财务状况不在恒瑞报表中体现,或许能给恒瑞的整体业绩带来一些帮助。

作为行业的探路者与先行者,恒瑞近期的变化值得持续关注。

#恒瑞##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