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3年10月2日,北京的中南海已逐渐入秋,微风拂过树叶落下了点点“金色”,如同小雨般降落凡尘,此时的毛主席也停下了手中的毛笔,欣赏美景。

还没有休息一会儿,门外就传来了周总理慷慨激昂的声音:“主席,这是中央读书班第一期的名单,您看看还有什么要修改的?”

毛主席一听到有工作要做,立即起身拿过“中央读书班”的学习名单,其眼中也陆续地出现了王洪文、倪志福等人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亲切接见出席北京首届全国英模代表,前第二排左三为张英才

王洪文是当时的中央副主席,而倪志福的来头也不小,是北京市的市委书记,他们能加入中央读书班学习工作,可谓是实至名归。

可看完名单的毛主席却默默地皱起了眉头,他疑惑地问道周总理:“这些没有打过仗的人都来了,那我们的战斗英雄张英才怎么没上榜啊?”

周总理看到毛主席的困惑赶紧说道:“张英才也参加了学习班的,他被安排到了第二期。”

听到这里毛主席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满心欢喜地说道:“这就对了嘛,张英才立了九次特等功,是够资格的。”

在四百多万的解放军当中,立下特等功的一到三次的也只有七十七人,这个张英才为何一个人就能包揽九次特等功?

除此之外,毛主席对张英才为什么如此喜爱?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受尽屈辱,年少参军

1924年12月,张英才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们家祖上三代都是一穷二白的农民,他的母亲也体弱多病,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的肩上。

然而,在张英才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给地主干活的时候弄成了重伤,一家人都难以生活,只能靠着给别人缝补衣物苟延残喘。

为了填饱肚子,年幼的张英才不得不放弃了快乐的童年,在其他小伙伴们肆意玩耍欢笑之时,他只能跑到地主家砍柴放羊,遭受他们一家的唾骂。

张英才

有一天,张英才正拿着一碗小米粥坐在臭烘烘的牛棚中吃饭,这时地主家的少爷走了过来,拿着一碗饺子在张英才的面前四处转悠。

这是张英才第一次闻见饺子的味道,食物的气味哪怕在牛棚中也显得格外香甜。

地主家的少爷看着张英才咽了口水,顿时大喜过望,他走到张英才的面前挑衅地说道:“小穷鬼,你是不是想吃饺子啊?只要你叫我一声‘爷爷’这个饺子我就给你吃,不过你只能吃得下的。”

说完,少爷就把一个饺子从碗中扔了出去,正好掉到了满是污泥的牛槽上面。

张英才没有说话,而是悄悄地走到了牛棚的一旁,继续端着自己的小米粥慢慢地喝着,可这小少爷却不愿意了,他直接拽住张英才的衣领,把他拖到牛槽面前。

少爷对张英才吼道:“让你吃饺子就不错了,这个穷鬼,天生就是听我的命,我让你吃,你就得吃!”说着,他就抓着张英才的头发,要让他强行吃掉牛槽上的饺子。

“我是人,不是牛,谁爱吃谁吃!”说完,张英才向后一挥手,直接将少爷推翻在地,用自己愤怒的双眼瞪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初的穷苦人家

看着张英才鲜红的双眼,少爷的内心也慌了起来,他大声喊道:“反了!都反了!管家,救我……”

不到一会儿,地主的管家就跑了过来,他没有询问事情的缘由就将张英才吊了起来,随后用自己手中的鞭子抽打张英才。

少爷见状也拿来了一根鞭子,直到将张英才打得皮开肉绽才肯罢休。

看着满身是伤的张英才,常年在地主家工作的父母自然知道缘由,但无力反抗的他们只能跑到山上采些草药,不敢有任何怨言。

当天夜里,张英才偷偷地找到了父亲,不甘心地说道:“爸爸,凭什么咱们要当牛做马?咱家就不能不去别人家干活吗?”

父亲起初并没有回答,在思考了一刻钟后才说道:“去哪里都一样,要不是穷,谁想过这种日子……”

听到父亲的话,张英才缓缓地看向了嗷嗷待哺的妹妹和重病缠身的母亲,内心一阵悲凉,在这个充满压迫的世界,自己又能逃到哪里?

1936年五月,此时的张英才已经12岁了,地主让他从集市中购买棉花,并嘱咐他要早点回来。

当张英才拿着钱买棉花的时候,商家见他是一个小孩子,便把一包下面是杂草、上面是棉花的袋子交给了他,骗取了张英才的银子。

因为天气炎热,张英才的背上也流出了汗水,这些汗水将棉花打湿,将下面的杂草露了出来,张英才这才意识到被骗。可这商贩怎么也不承认,还将张英才打出门外。

八路军时期的张英才

看着被背上的杂草张英才欲哭无泪,他不敢回到家中,将父母牵扯入内,只好躲在孤峰山的破庙中艰难度日。

这种人迹罕至的深山当中,一个12岁的孩子如何生存?张英才没几天就饿晕过去,一头栽到了破庙面前。

当张英才再度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男子的怀中,那个男人正拿着勺子,将浓稠的小米粥喂给她喝。

喂他吃饭的正是八路军。

八路军来到万荣县是打鬼子的,除此之外还在当地做起了减租,免费教穷人的孩子读书写字,讲述抗日救国的意义。

因为八路军救了自己的命,张英才对这支革命的队伍格外注意,他发现这些人不欺负老百姓,就爱和地主老财作对,张英才便起了加入八路军的心思。

当时负责开辟晋南根据地的是开国上将陈士榘(右)

张英才先是加入了八路军的学校,因为自身刻苦,校长李少白和教员董嘉谋对他格外地上心,还将马哲的理论教授予他,向他讲解其中的道理。

1939年初,年仅14岁的张英才便在死缠烂打之下,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八路军115师当兵(学习,并不会上战场)。可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之时,一家人都陷入了寂静。

母亲并没有阻止张英才,而是将家中全部的钱财换来了20个鸡蛋,一边煮一边哭,直到眼泪流干了才肯罢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张英才此次前去,不知道能否回来?

拼命三郎,百战英雄

1941年日寇对岳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大规模的扫荡,张英才正在担任旅部的保卫任务。

眼见日寇缓缓逼近,旅长便让张英才把机枪连从前方突出位置撤下,更换作战位置。

这时日寇的一发炮弹突然落在身边指挥部旁边,张英才想都没有去想,直接扑向了旅长,用身躯挡在了大部分的弹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张英才

张英才的脊背被炸得血肉模糊,可他还没有忘记旅长的命令,拖着自己的血肉之躯赶到了机枪连,向他们传达了命令。

可现实的状况更加危急,机枪连已经和敌人已经进行了交战,而张英才也只能拿起枪支与部队边打边撤,最终才安全而归。

等他回到营地的时候,众人便发现了他被鲜血侵染而鲜红的军装和苍白的嘴唇,万幸的是营地有药,张英才这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由于过于抢眼,张英才不仅受到了旅长的表扬,他还因此得了个“张拼命”的外号。

可这不过是张英才万般功勋的其中一例。

在战斗结束之后,张英才继续在太岳地区反抗侵略,因为他上过几年的八路军学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军区就将他调到了决死1旅57团5连当副政治指导员。

张英才加入的212旅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1旅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应对新的国内矛盾,我军决定对太岳军区的部队进行改编,原先的决死1旅改编为4纵13旅,张英才被调到了57团的9连当连长。

可这支队伍还没有磨合多久,张英才便迎来了自己的命运之战——吕梁战役。

1946年11月,国民党第1战区司令官,有着天子门生称号的胡宗南抽调了2个整编师进攻延安,可这样一来,晋南地区就出现了空档,只有6个旅的兵力。

其中吕梁地区只有第二战区的一个团的正规军和一个保安团,共计1万多人驻守。

毛主席得知情报后果断下令,要求陈赓率领四纵与二纵,一同联手将吕梁地区的敌人吃掉,扩大革命根据地。

11月22日,各路解放军从四面八方而来向吕梁前进,先后攻克了大宁、永和、蒲县、石楼等地,俘虏了第二战区晋西地区总指挥杨澄源及其五十多名下属。

眼看后院失火,胡宗南这才想起了挥军东撤,他马上命令入陕的2个整编师返回晋南,以包夹之势围剿我军。

张英才和妻子

张英才则要率领9连在东阳村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转移,并与另外的两个连级部队阻挡敌人一个师的进攻。

三个连满打满算就是三百多人,使用的也是万国造的武器,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三千多人的国民党满编师,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

面对危局,张英才走上台前,面对着台下的新兵喊道:

“同志们,我们在这里阻挡敌人一分钟,主力部队便安全了一分钟,我实说告诉你们,这场战斗我们要坚持九个小时,你们怕吗?”

“不怕!不怕!不怕……”

八路军阻击敌军

看着士气高昂的小伙子们,张英才的内心多了几分安心,于是他顺势将自己组建敢死队的想法说了出来,敢死队很快便组建完毕。

当天上午11点,国民党军来到了村里一百米前的地方准备驻扎,张英才看着满山遍野的敌人认为很难死守,于是他决定主动进攻,打乱敌人阵脚。

张英才直接将自己的帽子扔掉,一手拿刀一手拿枪,带着35名敢死队员向前突击,刚刚准备吃饭的敌人顿时不知所措,只好四处逃窜寻找指挥。

张英才见周围战士们进展神速,便发出命令全连进行攻击,要在敌人慌乱之时扩大战果,可由于沟通问题,一旁作战的3连和8连误以为张英才是要撤退,便率军回到了阵地。

国民党军队眼看张英才的部队不多,便疯狂进行反扑,他们的营长还亲自叫嚣道:“共军是不行了,兄弟们抓活了邀功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英才(右)与副教导员贺兴贸合影

由于地形狭窄,战斗很快就步入了残酷的白刃战,张英才一人当先率领部队横冲直撞,最终被压制到了一个坑道之中,9连的全部战士也只剩下了30多人。

这时的敌人也逐渐地围了过来,将9连和其他两个兄弟连队隔绝了联系,可张英才却没有害怕,他还是耐心地鼓舞着其他战士,利用复杂的地形与敌人周旋,在短短的九个小时之内打退了8次进攻。

直到黄昏时刻,57团赶来援助9连,张英才和他的战友们这才安全而归,完成了战斗。

这场战斗之中,张英才和9连击毙了349名敌人,团部专门为他们召开了庆功大会,作为连长的张英才身披红绸,获得了“特等英雄”的称号。

可张英才的战斗并没有因此停止。

四纵给张英才颁发的特等功奖状

1948年夏,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实施睢杞战役,担任1营副营长的张英才在小庄阻击邱清泉兵团的第83师。

83师装备精良,不仅是美械装备,还在部队中部署了坦克、迫击炮等重型武器。

敌人本想用坦克碾压1营,但张英才却提前安排了人在坦克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埋伏,将坦克的履带炸断,最后只能投降。

83师虽然人数众多,但只是想突围求生,可张英才却面对这多于六倍的敌人紧追不舍,一口气击败了七百多人,俘虏了一百五十多人,将阵地牢牢地抓到自己的手中……

直到1950年为止,年仅26岁的张英才一个人便荣获了9次特等功和4次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兵王。”

也正是如此,张英才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

四见主席,参加家宴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天险,红旗迅速地插遍了祖国的南方大地,铜陵、芜湖、镇江等城市相继解放,而张英才则被调任到了38团担任参谋长,与白崇禧激战数日。

这时一张中央的通知打断了张英才的思绪:

“命38团参谋长张英才代表第二野战军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前往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

收到命令的张英才很是不解,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自己参加,于是他跑到团长面前问道:“咱们前线正在和白崇禧作战,可我这会儿去国外是不是不好?”

听到此话团长立刻开起了玩笑,他佯装生气地骂道:“那还不是你年轻,才二十多岁就拿了那么多功绩,你在全军找,能找到几个和你一样的,去去去,感觉收拾走人,少来烦我。”

张英才哈哈一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发,随后收拾行李向北平出发,与其他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会和,也就是这段时间,张英才和其他代表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毛主席看到张英才后直接越过众人,在他的面前停住了脚步,亲切地问道:“你就是张英才吧!”随后向他伸出了温暖的大手。

毛主席

“是……我是。”张英才虽然在战场上很是威风,但见到毛主席依然十分紧张。

毛主席见状缓缓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闲聊道:“我记得你是在二野来的,很是厉害的,有没有去过大别山啊?”

主席所说的是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挺近大别山的事情,并为全国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为人老实的张英才说道:“主席,我是陈赓兵团的,没去过大别山,伏牛山倒是去过。”

主席听到此事就来了兴致,他激动地说道:“你们伏牛山打得也不错嘛,用六千人拖垮了三万人,你们都了不起啊!”

这是他与毛主席的第一次相见,但毛主席对他却印象深刻。

张英才出国访问

1950年1月张英才刚刚从苏联考察回国,毛主席得知消息后专门将他邀请到家中,参加宴席。

主席的家宴也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毛主席在得知张英才是山西人后专门让厨师做了一碗刀削面,让他感受一下家的味道。

常年漂泊在外的张英才望着刀削面迟迟不敢下嘴,这哪里是面啊?这是家,只有在家里才会享受得这般温暖。

张英才的思绪也逐渐回到了当初被地主欺负的日子,如果不是八路军,自己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毛主席见他迟迟不肯动筷子吃饭,赶忙找来了工作人员,调侃地说道:“拿来一瓶山西老陈醋,山西人不吃醋可是不行的。”随后亲自将醋倒在了张英才的碗中。

张英才看到主席如此贴心,他依稀回想起当初散尽家财给自己买了20个鸡蛋的母亲,为了不辜负主席的好意,张英才抱起碗就吃了起来。

毛主席见到张英才开始吃饭,自己的心也高兴了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说道:

“三国时候山西出了个关云长,千古名将,你13次立大功,并不比他差!”

此次相见之后,张英才又先后在1950年9月“群英会”和1954年全国战斗英模代表大会与毛主席相见,此后便没有见面。

可让张英才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却一直挂念着他。

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1973年10月,周总理将“中央读书班”学习名单交给毛主席时,主席发现里面没有张英才的名字。

看着名单中出现的王洪文等人,毛主席疑惑地问道:“这些没有打过仗的人都来了,那我们的战斗英雄张英才怎么没上榜啊?”

周总理看到毛主席的疑惑后赶紧解释道:“张英才参加了学习班的,他被安排在第二期。”

主席听到战斗英雄张英才可以继续读书进步之时流出了欣流露出笑容……

青史长存,始终不灭,我们的历史不仅是人民的赞歌,也是对英雄的赞颂。毛主席对张英才念念不忘,正是因为每个英雄都值得铭记,每个英雄都值得优待……

可换个角度来说,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毛主席又何尝不是英雄?“平生莫恨无知己,英雄自古识英雄。”这不正是对两位伟人最好的诠释吗?

张英才晚年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