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41名干部,根据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会的统一部署,迅速进驻有千名以上学生的高校,成为此轮疫情下高校防疫最紧要关头入驻学校的联络员,也成为了高校防疫措施落地见效、闭环管理“最后一米”的关键环节。

近日来,这些市级驻校联络员与“病毒”赛跑,冲锋在校园各个防疫点位上;与关爱同行,用心倾听广大师生员工的诉求和困难,以最严措施、最严作风、最严纪律,坚决捍卫着校园的一方净土。

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倾听他们的故事......

刘志刚@中国农业大学:压力越大越要顶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志刚是北京市教育资产与财务管理事务中心的一名科员,也是此次进驻中国农业大学的“市级联络员”。虽然孩子读初二,面临小中考,但家人得知后都表示理解支持。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他就奔赴中国农业大学“战疫一线”“报到”了。

中国农业大学有东、西两个校区,驻校时农大建设大学有900多名学生和老师在社会面管控区,另有600左右学生在另一学校封闭管理,且校内有两栋社会人员居住的家属楼进行硬隔离后也按高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这种‘两大两小’,社会面与高校互有“飞地”的实际格局,增加了难度,增大了风险。面对困难与挑战,刘志刚不敢有丝毫松懈,即刻全身心地投入派驻高校疫情防控“保卫战”当中。

因为住在校内,每天早上7点多,刘志刚早早就会投入工作。每天早晨,都会在校园里各个点位“遛一遛”,消杀缓冲区、校门口、就餐食堂、车辆进货线路等重点场所区域,都是他实地探访的必经路线。每天,市级疫情防控会议、校级疫情防控调度会和随时召集的疫情防控专题会等,都是刘志刚工作的“主战场”。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每项工作都要做好做实,最大程度发挥联络员的“上传”“下达”“监督”的作用,用责任和担当,完成每日“必修课”。

“基本上,除了睡觉和晚上给家人打个电话,其余时间都是工作时间。”刘志刚还给自己明确了“夜间必巡”的硬指标。“越是隐蔽的地方越要看一看,进行漏洞检查,落实政策措施的最后一厘米。”经常在校园各处巡查,一旦发现了风险点,都会及时跟学校沟通反馈,防患于未然。刘志刚还十分关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经常在巡视校园的过程中,随机实地采访学生。每次路遇,都会多聊几句,从学习生活到对疫情防控举措的理解,了解他们现阶段的情绪状态和对学校政策的意见建议,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选修课”。

在刘志刚看来,作为市级联络员,使命在肩,责任重大。用他的话来说:“疫情形势很紧张,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面对压力和挑战,他充满了无限的信心与决心,“现阶段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我们一定不能退,压力越大越要顶住!要坚定信心,春天总会来的!”刘志刚坚定地说。

刘皓@国际关系学院:把自己变成“国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四级调研员,到进驻国际关系学院担任疫情防控联络员,刘皓的身份转变仅在一夜间。

5月19日驻校第一天,刘皓就主动要求和学校疫情防控专班一起参与各项工作。在他看来,这样可以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岗位。

因为疫情反复和封闭管理等原因,学校师生员工和家属存在一定焦虑情绪。了解情况后,刘皓借鉴其他院校的好经验,建议学校以“一封公开信”的方式,对大家的诉求给予积极回应,进一步稳定人心。

每天面对繁忙的日常事务,他更愿意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刘皓告诉记者,国际关系学院特别重视学生的意见,对个别学生通过团委反映的核酸检测排队时间过长、食堂饭菜份量等问题,学校当天就研究并且给出答复。对比此前在军队院校、机关的工作经历,他不由得感慨:“面对几千个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校领导们既要保证疫情防控落实到位,又要保证安全稳定,真是太不容易了。”

带着这份理解,刘皓对联络员的身份有了更新的认识:“我必须多站在学校的角度想问题,某种意义上要把自己变成‘国关人’”。观念的转变让刘皓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尊重,每次上报材料,他一定会提前与相关负责人商量,确定是否表述清晰、准确,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楚,真正让自己做到上传下达“帮忙不添乱”。

张铁成@华北电力大学:心系学子 用心用情助防疫

5月19日,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教研室主任张铁成进驻华北电力大学。自2020年5月,他一直是华电的联络员,三次进驻校园。三年以来,张铁成与学校的工作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学校疫情防控的动态。

“正在开调度会,晚点儿回复您。”记者与张铁成联系时,他正在开疫情防控调度会。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结合上级的疫情防控要求,协助学校进行防疫工作的落实,同时漏洞、找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张铁成每天与学校的疫情防控小组同步工作,及时掌握学校和工作人员面临的困难。在学校能动学院,张铁成还和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封校情况下的情绪和诉求。张铁成告诉记者,“在我们的建议下,学校设置了即诉即办热线,让学生的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未禁止外卖,学生取外卖的高峰期,很容易造成和社会面的接触。张铁成通过与校办和后勤联系沟通,一起商量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在学校安装置物架和隔离护栏,志愿者引导学生排队、限流,先消杀缓冲再取走外卖,有效规避了风险。同时,疫情防控小组倡议二级学院领导、教师带头不点外卖;开展评比活动,量化考核要求。学校后勤部门也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张铁成很欣慰:“通过一系列措施,我们做到真正为学生着想,引导学生非必要不买。效果比较明显,现在外卖数量明显减少了。”

此外,张铁成还会在每天早上6点、中午12点、晚10点,三次去学校大门、外卖架、保供缓冲区巡视。他转完一次要走3公里,每天走9公里,及时掌握风险输入的第一手情况。见过校园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见过校园暮色里的沉静,张铁成用脚步丈量着熟悉的校园,用细心守护着校园的安全。

安红娟@北京工业大学:做好校园防疫的“守门人”

上传下达、巡查督导、交流总结……提起自己的联络员工作,北京教育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保障部科长安红娟可谓是门儿清。5月19日,安红娟带着行李走进了熟悉的北京工业大学,再次开启繁忙而充实的联络员生涯。两年前的春节,在接到组织上的命令后,安红娟便义无反顾地进驻高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她第二次走进北京工业大学。面对这波来势汹汹的疫情,安红娟说党员就应该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4月22日以来,北京工业大学平乐园主校区周边突发疫情,为了阻断疫情传播链,北工大第一时间封闭校园,第一时间切换为线上教学,第一时间开展核酸筛查。“从我进校以来,我处处能感受到北工大的校园防控网是非常严密的,同时,北工大是北京高校中有实战封校经验的第一所高校。因此,我的工作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校园疫情防控网织得再细一点、密一点、牢一点。”安红娟说道。

为此,安红娟建立了每日工作台账,不遗漏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她每天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到学校的大门、物流缓冲区、冷链管理区等各点位查看具体情况,有问题的话,会及时拍照、记录,与学校管理者沟通;她及时了解学校面临的困难和诉求,积极帮助学校向上级寻求办法,解决困难;她积极协助上级了解封校情况下学生、教师的思想动态,以方便上级部门做决策……安红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认真,把联络员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

北工大平乐园、中蓝、通州三个校区的在校生有一万多人,安红娟虽然封闭在平乐园校区,但是其他两个校区的情况,她也通过视频、图片和数据了解得清清楚楚,上报得明明白白。“我一直是北京工业大学的联络员,可以说是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很清楚,但是这次北工大面临的周边环境更复杂严峻一些,更是需要我们这样的联络员充分发挥作用,当好校园疫情防控的‘守门人’。”安红娟说道。

其实,在做好高校联络员工作的同时,安红娟还抽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北京教育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保障部科长,负责后勤、资产、采购、安全、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工作压力、工作强度都非常大,但是她克服各种困难,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投身到这两项工作中来。在担任高校联络员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一直是内外“双肩挑”,既做好本职工作,又当好高校联络员。这段时间,她常常是白天做联络员,晚上继续做本单位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支持让我能坚持做好这两项工作。”安红娟表示。

宋慧宇@北京外国语大学: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疫情就是命令。接到任务之后,北京市教育资产与财务管理事务中心党政办主任宋慧宇就按照工作安排,第一时间入驻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高校联络员,“战斗”在高校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从5月19日进驻学校的那一天起,宋慧宇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宋慧宇的工作日记上记录着她一天的会议安排:每天上午11点参加例行的高校疫情防控调度会;紧接着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传达高校疫情防控调度会精神;每天下午4点前,向北京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高校组上报当天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工作情况,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在防疫方面可借鉴的做法、存在的疏漏和整改措施。

宋慧宇说:每天定时定点的会议安排,就是及时发现、通报并解决问题,严密筑牢高校的疫情防线。作为疫情防控高校联络员,宋慧宇还积极主动作为,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早晨,宋慧宇到岗后第一件事是检查接驳区,查看保供物资货源及登记情况,以及对保供物资的消杀静置情况,确认保供车辆是否在有效监督下两点一线闭环管理。上午的时间,她协助核酸检测人员维持秩序和2米距离。下午,她又去到快递缓冲区和外卖缓冲区查看是否规范交接快递和外卖。晚上,当很多人都已经休息,她还是会坚持到学校大门查看一天进出校门记录,确认校门除了保供人员零出零入。

每天一日三餐的时间,宋慧宇也没闲下来了。她仔细巡视食堂,查看保食洁人员是否规范佩戴N95口罩,以及食堂的环境消杀情况。稍微有点零散时间,宋慧宇还会参与“整体转运桌面演练”等专项工作。她告诉记者:“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才不会让病毒钻空子,才能坚决捍卫住校园的一方净土。”

覃祖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打好提前量,跑在病毒前面

5月19日,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覃博士工作室牵头人覃祖军作为高校驻校联络员,第二次以全封闭方式入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帮助学校筑牢校园疫情防线。“校园防疫,我最大感受是工作要打好提前量,要跑在病毒前面。”覃祖军感叹,“党旗引领,大家弘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齐心协力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预防病毒感染的抗疫攻坚战。”

覃祖军驻校日常工作非常紧凑,除了及时参加市、区、校的各种疫情防控调度会、做好联络员日常上传下达工作外,他还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视校园,细致开展校园安全稳定检查,并与校内师生进行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校师生8000多名,仅核酸检测一项就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为了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师生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全部由30多位校医院的医务人员负责。医务人员们高效的工作给覃祖军留下深刻印象。

“学校在核酸检测细节上考虑得特别周到。学校将医务人员分成A、B两组,一组20多人负责教学区的在校师生,一组近10人负责家属区,教学区和家属区实行物理隔离。”覃祖军告诉记者,“目的在于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刚开始的时候,师生都是排队在操场上做核酸检测,但是天气逐渐变得炎热,学校就将检测采样地点从田径场转移到校体育馆,并做好人数控制、合理设置通道等工作,最大化地既方便师生,又能高效完成采样工作。

“现在每天3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8000多人的检测采样工作。” 覃祖军介绍,“学校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周密的部署,尽量把防疫工作做到前面,防患于未然。在学校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守护校园安全,实现既定的动态清零目标。

李冠宁@首都医科大学:从下沉社区到入驻高校 筑牢防疫“共同体”

5月18日,还在垡头街道翠城盛园社区下沉的北京市教委基本建设处三级主任科员李冠宁接到通知,入驻首都医科大学,参与高校疫情防控联络工作。在爱人的支持与帮助下,简单快速地打包行李,李冠宁的防疫战场就这样从社区转移到了高校。

来到首都医科大学后,李冠宁每天都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专题,早早起床检查学校卸货、消杀工作,帮助学校发现易疏忽的防疫漏洞,查看教学楼、宿舍……每天上万步的行走成为了工作的标配。第一天走下来,穿皮鞋的脚受不了,李冠宁连忙让家里寄来了运动鞋。

从入驻到现在,整整一周。“从硬件上补短板、筑牢防火墙,到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研判未知的风险,搭建起一道防疫桥梁。”李冠宁的工作除了下达、监督外,很重要一部分是上传,主动发现挖掘工作经验亮点供兄弟院校参考。校领导每日针对学生诉求的现场调度、校医院院长提醒学生做核酸的“花式喊楼”、学校发挥医学院校特色设置祛暑健康菜谱……这些都是李冠宁眼中令人动容的场景。

“从社区转战高校,最大的感受是对‘共同体’的理解,只要凝聚共识、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李冠宁在社区将心比心解决了300多个居民的困难,帮助化解不安、消弭情绪、赢得理解,传递守望相助的共识,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共同体;驻校后,他又主动参与学校给学生写一封信的工作,向学生们发出“每一个‘你’共同构成了‘我们’,校园的安全不受侵扰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一起守护”的声音,传递共克时艰的共识,营造校园团结一心的防疫共同体。

李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下沉高校 锤炼身心 冲锋到疫情第一线

李建国是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双创教育中心主任。自2020年2月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两所高校的派驻高校联络员,经历了“疫情”开始最紧张的时刻。按教工委要求,疫情平稳阶段两所高校的联络工作也从未中断。

本轮北京疫情出现以后,5月18日,李建国接到新的指令,要求恢复驻校工作,重点派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9日一早,他简单准备了换洗衣物,匆匆带上手机充电器,在小区做完核酸检测后,便到达位于良乡大学城的社科院大学开展工作。因为早已联络,人员、环境均很熟悉,李建国到校后当即就开始了工作。

房山区的疫情形势较为紧张,社科院大学南面就是理工大房山校区,北面是世茂维拉社区,西面是碧桂园社区,周围风险点位较多,存在很大隐患。

入校当日,学校就按照教工委和大学城通知要求提级管控等级,学生非必要不出宿舍。“但是考虑到较长时间封闭管理,学生在身体、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均会面临很大考验,也会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李建国表示,随后,他积极和学校相关部门密切联系,沟通反馈,满足学生诉求,及时有效地引导舆情。

每天早上,李建国都会巡视学校,随后参加教工委疫情防控调度会,之后召开校级防控工作布置会,学工、后勤等方面的专题会等,严格落实上级工作指示。会议间隙,他还会到重点环节,如门卫、快递物资消杀静置区域、核酸检测点、食堂、宿舍等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即发现即整改。

“身为一名党员遇到危难就应该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李建国坦言,两年前,他是怀着一丝忐忑走上联络员的岗位,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组织的不断培养,现在,他会用理性的心态和必胜的决心去面对。在他看来,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就要战斗在疫情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有精力、有体力、有能力、有信心、有干劲,会继续克服困难,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和满腔热情书写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勇毅与担当。也相信北京会尽快完成社会面清零,打赢疫情阻击战。”李建国说。

赵庆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军事化严于律己 防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清晨6:30,伴随着操场一声哨响,学员们开始出操。赵庆华也开始了一天的驻校巡查工作。作为北京市教育系统驻高校联络员,自5月19日被派驻在军事化管理的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赵庆华丝毫不松懈,也用军事化管理严格要求自己。

“学生在食堂吃饭,我们就负责询查”。赵庆华说,原来是一直堂食的,因近期疫情严重, 5月20日晚,学院领导研究决定禁止堂食,改为打包送餐,组织后勤服务人员、食堂人员将食物统一用车送至学生宿舍,尽可能减少学生聚集。

改变就餐模式是精准防控的第一步,但如何能更好地提供服务?赵庆华在走访宿舍、摸底学生意见的过程中,他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送餐制口味无法自主选择,有时候等待时间略长。记录下学生的反馈后,他和学校再次研讨制定了全新方案,即分批次、分班级,自选窗口排队取走餐食。新上线的取餐模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缓解了学生疫情期间的担忧、焦虑情绪,也让防控落实到位。

一次高校调度会上,得知学校签约教师所在单位有可能存在风险的消息,虽然这位教师并未入校,赵庆华和校领导高度敏感的“神经”瞬间被弹起,第一时间调取学校门岗监控,查询当天门口签约过程,并及时排查出56名间接接触人员,安排校内单独隔离。从下午开完会返校到落实隔离人员,仅仅几个小时内,赵庆华和校方始终将责任心、高效与病毒“抢时间”放在首位。当隔离点、医院、后勤服务等后续工作安排完已至深夜。他们一直绷紧神经,直至几天后隔离区被通知安全解除。

“每日精准做好‘上传下达’、坚持当天事不过夜,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前面。”为了这个宗旨,赵庆华常常忙到忘了白天还是黑夜。他感慨:“高校防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保障学校安全,我们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易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勇于担当 做好高校疫情防控员

5月21日早六点,北京市教工委疫情防控驻校联络员易容就走上了校园巡查岗,当天她要和对外经贸大学相关负责人对校园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巡查走访。作为校园唯一的进出口,学校西门是校园疫情防控的关键区域,学校在西门外设立了外卖隔离消杀及食堂食材物资消毒静置缓冲区、外来垃圾清运车消杀静置缓冲区域。如何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之下保障师生日常生活所需,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而又整洁的校园环境,是此次巡查关注的重点。这是易容入驻对外经贸大学的第三天,这些天,类似的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每天巡视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学校和外界和接触是否符合疫情防控规定,是不是还存在‘手递手’问题,快递外卖消杀是否按照流程做,食堂食材储存、垃圾清运等重点督导点位的防疫工作到位了吗,还有就是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易容说。

对外经贸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20亩,目前在校师生有2600余人,为了协助学校做好防疫工作,易容每天要步行十几公里,在校园里巡视好几圈,几乎要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早晨最早六点之前“上岗”,晚上最晚十一点多才结束工作,除了需要耗费大量体力之外,还要顶住三十多度的高温,对于家人更是无暇顾及。

“防疫工作一定要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小到学生是不是按规定戴了口罩,大到学校对防疫政策掌握得是否到位,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关注到。”易容工作认真负责,凭借严谨细致的作风,很快就赢得了学校师生们的尊重和信赖。一个高温的午后,易容在巡视学生核酸检测现场时,因为体力透支直冒虚汗,身体也明显感觉到不适,这时身边的一位老师及时递来一把遮阳伞,这个小小的举动令她非常感动。

“防疫工作需要我们和学校共同努力,确保校园一方平安,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让美丽的校园重新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易容说。在工作中,她尤其注重经验分享,常常把其他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分享给对外经贸大学,对于学校在防疫方面“共识、共情、共治”的理念和“八管三保”举措更是稔熟于心。

在易容看来,打赢防疫阻击战,在科学精准施策的同时,关键要强化干部责任担当。做好高校疫情防控员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也是一种担当。“作为一名老同志,能和很多年轻人一起加入高校防疫联络员队伍中,我感到无比光荣。”

文字:娄雪 凌月云 王燕 邓丽 冉阳 李继君

何文洁 张广林 张莹 赵艳国 张秋颖

编辑:张秋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