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这几乎已成为大家最惧怕听到的话语了,尤其是在医院体检的时候。

因为进一步的检查,不仅代表着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还让人感觉阵阵“肉疼”,看着琳琅满目的治疗检查表,数百上千的金额已是小打小闹,有的甚至已到万元之数,这让有些家庭并不想看到医院里的各类检测仪器。

每每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况,大家或许都会在心中对医院进行各种“问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实医院本身也是苦不堪言-------95%的检查设备依赖进口,高昂的设备费用让医院失去了“直接定价权”。

那为何中国就不能进行设备自产呢,如此依赖进口,万一哪天断供岂非“灭顶之灾”么。

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国产医疗设备的“无奈”。

医疗设备究竟能不能自产?

这是一切源头的最核心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很明确--------可以。

通过近几年的政策支持,国内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医疗设备企业,他们具备研发与生产的能力和资质。

如著名的联影、迈瑞和微创,其中联影已经具备生产CT设备的能力,具有自产的CT产品,其效用与进口设备差距已经很微小了,据《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显示,CT是我国医疗影像产业中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三个领域之一,许多国产高端CT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作为其中“弄潮儿”的联影,更是完成了芯片的自研自产,标志着国产CT机的正式崛起。

除此之外,联影还有生产核磁共振设备的能力,如此大型的医用设备的研发生产,足以证明联影公司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迈瑞则专攻B超和生命监护仪等中型设备,国内不少中小医院都是其客户。不过,迈瑞的真正“大杀器”却另有它物-------在疫情治疗中大放异彩的呼吸机,凭借着皮实耐用且实惠的特点,在抗疫中“一炮而红”。

迈瑞凭借着呼吸机的生产,订单已经远销海外,其中就连医疗设备生产的第一大国-----美国,也是迈瑞的客户。

2020年3月31日时,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对媒体说:

“我们从中国订购了1.7万台呼吸机,每台要支付大约2.5万美元.....其他州也都在抢购”,连联邦应急管理署也“参与竞标”。

这一段话标示着,国产的呼吸机已经成为美国应对疫情的必须设备,且需求巨大。

而除了联影与迈瑞外,微创公司也正如其名,在微小医用设备上有着相当造诣,其生产的心脏支架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凭借着实惠的价格,造福了无数国内患者。

而微创的另一产品心脏起搏器,现在也配备到了国内的大小广场,以备紧急使用。可见客户对其产品的信赖。

通过对国产三大品牌的了解,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医疗设备领域,我国是具备自产能力的,但为什么国产占额甚小呢?

国产医疗设备“输”在哪里?

目前,我国虽然具备医疗设备的生产能力,但国产设备在各大医院占比均未过半,一些高精尖的设备,甚至连5%都达不到。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口医疗设备的大规模泛滥,仅强生、西门子、飞利浦三家世界巨头,就占下了国内70%的份额。

而这其中的原因也并不难解释,有且仅有六字------工艺、口碑、技术。即:工艺上的不成熟、口碑上的不信任,以及技术上的“被封锁”。

首先先从工艺质量说起,我国作为医疗设备生产的后起之秀,面对复杂的生产工序,确实还欠缺不少经验。

就拿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心脏支架为例,国产心脏支架受限于工艺问题,最小直径仅能保持在2.5毫米,但进口支架却能够达到2.25毫米,虽然仅有0.25毫米的差距,但对于心脏血管这种“精密地带”,那确实是分毫必争。

除此之外,进口支架的金属材料也更为耐用,这使得不少有条件的患者都会更偏向于进口支架的效用。由此可见,工艺质量确实是一大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心脏支架的例子,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口碑。

正如上文所述,有条件的患者往往会更信赖进口设备,而这其实并不能“怪罪”他们,因为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进口设备确实要更为可靠,这一点不仅存在于患者,就连医院也是如此认为。

国产与进口的医疗设备事故率,相差其实并不大,但许多“名声在外”的三甲医院,并不会因此而下注,他们宁愿用更高的价格去确保更高的保障。

所以,口碑问题成为了国产医疗设备很难铺开的第二大因素。

那不少人就不禁反问:为什么国产设备不积极研发呢?

这个问题便能引申出最后一个因素-------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顾名思义,就是技术层面的阻挠,这主要体现在专利层面。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最讲究专利保护,以西门子和飞利浦为代表的医疗巨头,掌握了全世界大半的设备专利,面对重重的专利保密,国产医疗设备实在难以“直线超车”。

而若想另辟蹊径,其投入的财力和人力又超出想象,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尝试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不少企业都选择此路。

据2019年的企业年报资料显示,2019年国内研发投入前十的A股械企研发费用总和为42.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美敦力一家研发费用就高达2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3亿元),接近国内研发投入前十械企总和的4倍。

而越来越少的研发投入,也注定着国产设备的局限性。甚至,不少国产设备的生产,也要依赖于进口的零件,这让国产设备的成长举步维艰。

也缘于这三点,使得中方企业,确实难以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医疗设备。而就算能够完成部分设备的生产,其后续的成长发展也十分困难。

国外设备断供了会发生什么?

那这种局面下,如果国外的设备一旦断供了,会发生什么?

答案是悲观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国外医疗设备一旦断供,便会出现国产医疗设备的大面积停产。

诚如上段所述,不少国产医疗设备的生产全依赖于进口零件,如果进口零件一旦停供,那国产设备便如“无米之炊”,纵然天下第一“巧妇”,也实在难以完成生产。

其次,国外设备的断供带来的就是“看病难”,当然这个“看病”,指的是医院一方,失去国外设备的供应,不少顶尖的检测和治疗项目便只能“搁浅”,原因也很简单-----缺少相关设备,或许这会带来的中医层面的发展,让大家重新回归“望、闻、问、切”的看病流程,但对于西医绝对是毁灭性打击。

最后,国外设备的断供,还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先前设备“白买”了。

据东方医疗器械网的调查,2014年-2015年间,有超过一半的县级医院,存在着进口设备维修难的问题,不少进口设备已经带“病”工作多年,缺少相关人员的维修。

这一源头也主要来源国外企业的自我保护,他们担心国内的逆向开发,所以并不透露维修办法,一切的维修均要由本企人员完成。

所以,一旦国外设备断供,那先前购入的设备全部面临着“无修致损”的结局,最终全部都无法使用,后果十分严重。

综上所述,如果一旦国外设备断供,那么国内制造企业就要打破重重限制,挑起设备生产的“大梁”,完成对医疗设备序列空白的填补,然后担当起对旧设备的维修任务。

尽管以上所列都难比登天,但目前局势便是这般严峻。

行文至此,我们应当要认识到医疗设备行业的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不能被这种严峻所打败,相反的,我们必须要奋起直追。

这个“直追”,主要要体现在国产设备的工艺与技术突破上,因为只有完成了这两者的双重突破,才能为后续的口碑反转提供充实的基础。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能够迎来一家如“中流砥柱”的设备企业,力挽国产设备的危局。

不过,这也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的努力,愿吾辈奋力追之,不让后代同受其限。

参考资料:
《医疗设备企业困境中何处突围》----------中医宝典网
《国产医疗器械为何被外资打败》----------东方医疗器械网
《医疗器械国产化趋势浅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作者:雅辰 审核:小羊 校稿编辑;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