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的武汉时刻

见武汉见天地

五月初,公众号文章留言区长出可爱小尾巴,是读者的IP归属地。

身为文案狗,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HANS作为记录武汉故事的公众号,留言区的用户除了湖北本地,还有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或生活在武汉,或曾经来过武汉,或从外地归来,都曾与武汉有过羁绊。

留言背后,城市变迁,熟悉的味道和街景依旧,人们对这座城市有着不变的牵挂。

在留言区,最多的莫过于“来自湖北”,是那些一直生活在武汉的人。

春天江滩的樱花会开,夏天江水会涨过亲水平台,秋天等解放公园的叶子铺成金色地毯,踩上就会去咔嚓咔嚓响,还有冬天回家,一定能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铫子煨汤。每个时刻都在按照期待中的时间表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多年未离开这座城市的阿方,熟悉这里发生的每个时刻,不变的节奏和气息,构成了她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每周末回娘家,从汉口到武昌,经过无数次大桥,夕阳缓缓坠入江面,腆着肚子的老伯纵身下水,江水一定回答他一声:噗通~

家门口古朴安静的粮道街变成游客排队的网红街,外地朋友慕名来到蓝精灵饺子馆,总会好奇的问 “怎么菜单上没有饺子?” 老居民笑而不语,他们熟稔街头巷尾的每一个秘密。在不断翻新的网红店中,他们总能迅速找到熟悉的那家老店,落座,点餐,不假思索。

变化时常发生,但习惯与默契构成的不变,铺绘了武汉惬意生活的底色。

让我挺意外的是,作为武汉本地公众号,留言区也有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人。

他们都曾用各种方式与武汉交汇:外地来汉,或是从武汉出去又再回来的人。或长或短的交集中,总有些不变的回忆让人们惦记着武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师小冬2008年带着一个行李箱和一张火车票离开武汉,开始了长达10年的北漂。那一年,长江隧道通车了,没过多久武广高铁开通,地铁三分钟过江,一切的便利,他只能以游客身份回来体验。

在北京,他曾连吃3个月鸡蛋灌饼,豆汁儿怎么也喝不惯,恋乡情节作祟,他想念初中校门口的面馆,一对年轻夫妻开的,豆浆免费,热干面还比别家便宜1块钱。

前几年回汉,那家面馆竟然还开着,味道没变,漂泊的味蕾得到满足,这大概就是归属感吧。

离开的人惦念回家,从外地来武汉的人,也在武汉不变的烟火气中找到了归属。

在武汉当外教的英国小伙Matt,爱好摄影。

楼宇大厦背后是红瓦砖房,古朴老街连通着繁华的天地,这一切在Matt眼中神奇又有趣。

他用镜头记录下武汉,我在壹方见过他的摄影展,二桥下的芦苇荡,老城区里拉二胡的老人和霓虹光影交织,城市的新与旧重叠,熟悉的地标披上魔幻色彩。

海皮威尔乐队的贝斯手梁策,荆州人,在江边开了一间录音室,推开窗就能看见黄鹤楼,脚下是奔涌的长江。每次从老家探亲完回武汉,他逐渐开始改口,从“去武汉”变成“回武汉”。

武汉持久不变的风景与人情,是外来人眼里的新鲜灵感,也自带温暖,熨帖每一个来这里落脚的人。

与庞大城市交汇,总有际遇,那些美妙时刻背后,是一座城市长情的陪伴。

随着时间流逝,城市焕然一新,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总会在不轻意的某个时刻,路过熟悉的地标时,又回溯起多年前不变的时光。

芦沟桥路上,提着公文包大步流星的人,从嬉笑打闹的学生旁经过时,总会想起多年前的自己,身边也有一群死党,校园逃课,做别人不懂的傻事。

曾经青春懵懂的的恋人,手牵手走过长江大桥留下誓言,最终分道扬镳,多年后偶遇,在百感交集的相视中,终于释然,终于成长。

时光荏苒,身边相伴的人总在变,不变的是心底的那份牵挂。

从外地回到家,喝到心心念念的铫子藕汤,熟悉的乡音在耳畔响起,乡愁在味蕾上化开,熨帖进心里,让人安心的地方,才是家。

陪伴武汉人走过15年的武汉天地,将这些美好时刻收录起来,拍成视频,探索时光中的变与不变,讲述了武汉人与城市共生、共情的故事,主角的经历,是你也是我。

每年天地世界音乐节让武汉人听见遥远民族的吟唱,周末市集见识手工匠心,壹方永远在上新的艺术展,让武汉人见到更广阔的天地。与武汉同行15年,武汉天地逐渐成为地标一样的存在。

玛尚诺、%Arabica、HARMAY 話梅……国际品牌纷至沓来,争相在这里开启自己的武汉版图,与全球同步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武汉人日常。

变化的是钢筋水泥的轮廓,不变的是集体回忆。网红店铺不断上新,心底的牵挂与乡愁一直不变。

15年长情相伴,在琳琅满目的新鲜体验背后,每当离家千里的游子回到家乡,芦沟桥路上熟悉的红砖绿树和长江边湿润的风,总会温柔拥抱,仿佛彼此从来不曾分开。

长江与汉江将武汉化作三镇,伫立在长江边的武汉天地,让武汉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