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瓜农滞销西瓜,为啥不值得同情?

上海号称“120万斤滞销西瓜”卖出去了,而且是高价卖出去,瓜农的哭诉赚足了眼球,也达到了目的,我为何要说不值得同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于农民种植产品销售不出去的无奈我深有体会,在当记者的十年多年中,每年都会遇到好几次这样的窝心事,也会帮助很多人农村人销售滞销的产品,但是诚如网友所说,卖不出去的农产品除了市场原因,也有自己的因素。

以上海浦东长春村的农户来说,明显夸大了自己的滞销量,说120万斤其实只有9万斤,虚构一点产量引发关注可以理解,但虚构了超过10倍不止,就有些耸人听闻了。

按照央视的报道,120万斤是村里300亩西瓜一年两茬的总量,现在遇到困难的只有93亩,而且是“头茬瓜”已基本销售完了之后剩下的“尾藤瓜”。不是说少了就不值得关注,但太过夸张的功利性总是让人不舒服。

另外,就像网友指出的那样,现在深圳、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乃至山东滨州、东营这样的三四线小城市,西瓜的价格早就下来了,零售价也就在2块多,上海这个村的一些农户西瓜之所以卖不掉,是因为价格比别人家贵了四五毛钱,在市场环境下,自然是有价格优势的瓜农早卖完了。

农民确实很难,但农民朴实的哭诉背后也不一定全是朴实,这是我本人亲身遭遇多少次得出的体会,不接受任何反驳。

过往,在帮助山东一些地方农村卖洋葱、大葱、芹菜、菠菜等滞销农作物时,卖不掉烂了说给钱就卖,但真正的采购商来了,却坐地起价,远远超出市场价,农民很难,但农民也不总是那么真诚,在利益面前,也会暗藏心眼。

比如被采购商包圆的产品,会以次充好,把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掺杂在达标的里面,给采购商造成困扰。

当然,农民对自己种植的作物没有议价权,没有市场渠道,这是很悲哀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农民的淳朴形象,不能在金钱的考验面前露怯,这是比滞销农产品本身更具价值的东西,拥有不能丢掉。

还是为帮助上海瓜农销售的人点赞,农民不容易,有些夸张的表达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确实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