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妈妈发的朋友圈,说是自从有了两个孩子之后,芒果肉就都是孩子的了,而妈妈“只配”吃芒果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对于这个妈妈来说,这可能是自己生活的一种常态,也是大多数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要是孩子喜欢吃的,都会留给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尽力满足。

本来这是一个充满了母爱的画面,妈妈把所有的果肉都留给了孩子,但是却因为“只配”两个字暴露了妈妈的家庭地位,也暗示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只配”两个字,写出了妈妈的无奈。

是的,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妈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每周给自己买买买,到给孩子买买买;从吃饭只点自己喜欢的食物,到做饭完全按照孩子的口味;从快乐青年,十指不沾阳春水,到24小时保姆;从职场精英,到全职妈妈、、、、、、

妈妈的人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时候,妈妈们把自己人生的变化原因归结于孩子。正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了自己的梦想,没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一天24小时围着孩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孩子之后,妈妈只配吃芒果核了。妈妈的委屈和卑微,或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但是其中放大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却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有了孩子,妈妈才不能吃芒果肉;因为有了孩子,妈妈才没有了工作;因为有了孩子,妈妈才失去了自我、、、、、、

妈妈把自己失去一切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目的是想激发起孩子内心的愧疚感,从而让孩子更加努力上进。你看看,妈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不努力的话,这么对得起妈妈呀?

这就是妈妈的育儿观念,即“内疚式教育”。

内疚式教育指的是家长通过示弱、诉苦、甚至自虐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内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激发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也就是说,妈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放弃了很多,从而激发出孩子内心的内疚感,觉得自己不努力就对不起妈妈。在这种内疚情绪的主导下,孩子努力达到妈妈的要求。

记得在《不要小看我》这个节目中,有一个妈妈讲述在辅导4岁孩子背书的时候,看到女儿背到晚上十一二点还没有背过,妈妈情绪开始变得激动,暴躁,甚至动手打了自己耳光,对孩子说,你背不过都是妈妈的错呀。

这表面看来是妈妈的自我惩罚,其实是妈妈在变相地逼迫孩子,控制孩子,而丝毫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这种内疚式教育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幸福感

就像前面提到的妈妈一样,妈妈在朋友圈里说自己只配吃芒果核,那么家人在看到妈妈的朋友圈后,就会对孩子进行说教:“看看妈妈多辛苦呀,天天照顾你们,连芒果都舍不得吃,你们可要好好地努力,孝顺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话会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为什么吃个芒果都能让大人联想到学习呢?因为妈妈满屏的都是我在牺牲自己,成全孩子,却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幸福感。甚至会让孩子对芒果产生抵触心理。

如果妈妈的配图是一大碗的芒果肉,然后配文“陪俩娃开心吃芒果,好幸福呀!”这样不但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满满的母爱,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吃芒果吃出幸福的味道。

小风车妈咪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记得上次带孩子回老家的时候,孩子姥姥对孩子说:“你看你妈妈带你多辛苦呀,既要上班,又要照顾你,多不容易,你可得好好学习,报答你妈妈。”这段话让孩子一头雾水,孩子心里很困惑:本来我和妈妈在一起过得挺快乐的呀,妈妈每天都很开心,我也健康成长。妈妈怎么就不容易、不开心了呢?难道我是妈妈的负担吗?

我赶紧对孩子说:“妈妈和你在一起很开心,也很幸福哦。”然后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头,以减轻他内心的不安。

其实,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而内疚式教育则让孩子的幸福感消失,因为妈妈的内疚式教育让孩子误解为自己是妈妈的麻烦,自己对不起妈妈,没有权利享受快乐和幸福。

所以说妈妈们不要乱用内疚式的教育方式了,因为孩子的快乐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当我们学会和孩子分享幸福和快乐的时候,或许孩子的表现更出乎我们的意料。

  • 当孩子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我们买生日礼物的时候,我们要表现出对礼物的喜爱,同时表达对孩子的感恩。而不是教训孩子乱花钱,不知道心疼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
  • 当孩子和我们分享美食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心地接过来,对孩子说谢谢,然后和孩子一起品尝美味。而不是对孩子抱怨这些食物花了自己多少钱,自己都舍不得吃。
  •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要衷心地祝贺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认为这都是自己辅导孩子,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而快乐的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阳光开朗的,让孩子拥有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感,让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从让孩子感受小事中的幸福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