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类肿瘤疫苗正在走进现实

近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国学者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设计了一种细菌衍生的口服类肿瘤疫苗,该疫苗在小鼠多种癌症模型中显示出抗肿瘤疗效。

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介绍,相比于注射类疫苗,口服类疫苗主要有3方面优势:

1、激活的免疫反应程度可能更强。聂广军解释:“理论上,受到疫苗刺激的免疫细胞数量越多,激活的免疫反应就会越强,最终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也就越强。就口服类肿瘤疫苗而言,疫苗激活的免疫细胞越多,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就越强,治疗效果可能就越好。”

2、可以激活黏膜免疫。口服类疫苗可以激活黏膜免疫,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殊的抗体IgA,这种抗体主要分布在黏膜部位,比如消化道、呼吸道。

3、相比于注射,口服方式要方便许多,普及接种速度更快,人们的依从性更高,而且也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接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动物实验来看,这种基于“细菌机器人”的口服类肿瘤疫苗,没有明显副作用。但在人体内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而对于什么人适合口服类肿瘤疫苗,聂广军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口服类疫苗接种。但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而口服类肿瘤疫苗,则是用来治病,使用者是患者。使用时也要结合患者对疫苗的耐受程度,严格控制疫苗的剂量。另外,还可能存在部分不适合口服类疫苗的特定人群,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虽然口服类肿瘤疫苗技术还有待开发和优化,但聂广军预测,注射类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在未来2—5年内可以成为现实。在不远的将来,口服类肿瘤疫苗也会成为人类战胜恶性肿瘤的一个杀手锏。

二、广东专家找到肺癌复发预测利器

近日,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领衔的临床科研团队发布消息称,通过对接受了根治性治疗的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血液检测,查找是否存在肿瘤分子残留病灶(MRD),能对患者的疾病复发概率精准预测。

极高的复发转移率一直是肺癌治疗的关键难点,对于早、中期肺癌患者而言,在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或放化疗后,精准辨别复发与不复发者是当前临床的重要问题。

根治性手术切除、围术期治疗虽然是目前早中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但仍有30%至70%的患者术后面临疾病复发的问题。

而上述发现,或能改变早中期肺癌的治疗策略,既避免过度治疗,又能对复发高风险人群开展精准介入治疗,将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

在这项研究中,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团队历经4年入组了261例经过手术根治性切除后的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MRD监测结果与患者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对应分析,首次定义了肺癌术后潜在治愈人群。

吴一龙表示:“如果患者术后一直保持肿瘤微小残留病灶阴性,仅有3.2%的概率发生复发转移,复发风险极低,可被认为是潜在已经治愈人群。

此外,MRD可预测术后辅助治疗疗效,阴性人群或许无需接受辅助治疗。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教授表示:“分析数据证实,MRD阴性意味着患者体内没有肿瘤残留,该部分人群没必要接受辅助治疗。”这一研究成果必然会对后续精准辅助治疗决策带来提示作用。

三、新法使用磁性纳米粒子治疗癌症

日前,乌拉尔联邦大学科研人员阿列克谢·伊万诺夫表示,利用铁磁流体中磁纳米粒子的特性可对抗癌症,例如磁热疗法。该方法在电磁场作用下“加热”患者的身体或器官,以损伤或破坏癌细胞。此项发现为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提供了思路。

铁磁流体是通过将磁性纳米颗粒嵌入液体或聚合物基质中而获得的磁性材料,由纳米磁性颗粒、基液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固体的磁性。

阿列克谢·伊万诺夫称,在磁场的帮助下,可以将粒子引导到所需的位置,或者使用交变电磁场加热和破坏肿瘤细胞。而为了获得更大的治疗效果,在这过程中必须分配颗粒,使它们无法形成大的聚集体或者肿块。

此外,铁磁流体还可用于各种生物医学技术,例如,通过用磁性纳米颗粒引入有用和去除有害物质来净化血液或将药物固定在身体的右侧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Nature子刊:世界首次,从癌症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筛选到临床候选药物

类器官,是一种基于3D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建立的与体内组织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种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理相关环境中的复杂生物学,在药物发现、毒理学和疾病建模等许多应用中均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近年来,类器官领域研究成果不断,其中,由癌症患者样本培养而来的类器官,有助于在临床治疗中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策略。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首次使用来自癌症患者的类器官库对500多个双特异性抗体进行筛选,从中发现了名为“MCLA-158”的 EGFR × LGR5 双特性抗体能够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类器官的生长,并防止转移的发生。该研究为使用类器官进行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

MCLA-158,是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癌症干细胞表面的两种蛋白;EGFR 能够促进细胞不受控生长;而 LGR5 则是负责癌症扩散的肿瘤干细胞表面的标志物。

早期研究显示,MCLA-158 能够抑制头颈部肿瘤、食道肿瘤和胃肿瘤的临床前肿瘤模型的生产,还能抑制结直肠癌类器官的生长和转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和健康结肠粘膜来源的类器官进行高通量筛选,从500多种双特异性抗体中发现了 MCLA-158。MCLA-158 能够特异性触发 LGR5 阳性癌症干细胞中的 EGFR 蛋白降解,而对 LGR5 阳性健康结肠干细胞的毒性很小。

MCLA-158 在几种上皮癌类型的临床前模型中表现出治疗特性,例如 KRAS 突变型结直肠癌的生长抑制、转移起始的阻断和肿瘤生长的抑制。

该研究首次在实体瘤类器官中筛选到临床候选药物,为基于类器官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

(资讯综合来源:科技日报、生命科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