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古代生产条件落后,所以自上而下,从皇帝到百姓都深信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普通人这样想倒没什么,可是如果一国之君有这样的想法,那可能很多人就要遭殃了。比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殉葬制度,就是因为皇帝相信自己死后,灵魂还会在地宫中生活,所以把生前一切荣华富贵都要带到墓中。

其中最灭绝人性的就是让活人给自己殉葬,其中有皇帝生前宠爱的妃子,或者一些大臣。这些人最终只能在密闭的墓中活活憋死,那么殉葬的人在墓中能活多久呢?说出来可能出乎你的意料,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殉葬制度。

活人殉葬第一次兴起

对活人殉葬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有记载的是《墨子》一书,墨子在书中说到:君王的陪葬者有数百人之多,将军和大臣的陪葬者有几十人。这说明活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然而根据我们今天的考古研究来看,在殷商时期已经开始有活人殉葬了,可以说,这项制度的起源很早。

考古队在我国河南安阳境内曾发掘出一座墓室,墓主人虽然不能确定是谁,但可以确定这是一座殷商时期的墓穴,其中就有二十个殉葬人员,可见墓主可能是将军大臣之类。而这二十人是依次被绑在一起,进入墓穴后就被杀了头,然而后来这种制度演变成为活人在墓穴中受尽折磨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殉葬方式称为杀殉,是人殉中的一种,当时王公贵族们有这个习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导致一些民间的富户们也纷纷效仿,将自己前的奴隶和妻妾拉着给自己陪葬。这段先秦时期的人殉主要是杀殉为主。如今出土的当时的很多墓穴中,殉葬者都手脚戴着镣铐和身上的致命伤就是证据。

人殉第一次开始减少是在汉朝,这和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为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那些奴隶主或者君王认为底层奴隶没什么价值。可是随着农具和各种工具出现,他们发现原来普通的一个底层奴隶也能种出很多粮食来,于是个人的价值有所提高。

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末年,人殉一直没有大的盛行,只是在皇家范围内存在,而且陪葬人数很少。可是到了元朝,一切都变了。

少数民族王朝的人殉

元朝统治者一反常态,他们不仅在皇室成员去世时大量安排活人殉葬,反而鼓励民间也施行人殉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有两点原因。

首先就是他们游牧民族依然有很深的奴隶制思想,在他们眼中奴隶的地位就是很低,他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忽略了底层人的感受。当时的游牧民族大多有人殉的传统,比如被蒙古灭掉的辽国,辽国当时有个皇帝去世,竟然有一个多个大臣被拉着陪葬,而且都是活人殉葬。

其次就是元朝当时施行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他们把全国人分成各种等级,以蒙古人最高贵,而不顾其他各民族人,并且施行残暴的独裁统治。所以他们为了渗透这一观念,才大力鼓吹人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元朝被推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受元朝的影响,这一制度还是存在,不过朱元璋已经将数量减少了很多,他去世的时候有三十六个女子陪葬,朱棣去世的时候有十六人陪葬。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步开放,这项制度再次开始消失,到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去世的时候只有几个人陪葬了。

后来到明宪宗时期,他索性废除了这一项制度。可是好景不长,明朝灭亡后,清朝入主中原。清朝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他们再一次将人殉制度带到了中原,清朝时期不仅皇帝去世要人陪葬,而且他们同样在民间鼓吹人殉。比如用的现在常听说清朝时期的“烈女”,丈夫死了,老婆就跟着陪葬,这在当时是正面的,可是今天看来,这完全就是胡扯。

清朝政府之所以鼓吹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已,他们一直忌惮于全国上下的汉族人,所以想方设法统一大众的思想。人殉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熟知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佳话,好似一对苦命鸳鸯,可是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硬是逼着三十多名太监和宫女殉葬,要是真的那么关心,自己怎么不去呢?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暗无天日的墓穴中凄惨地度过最后的人生,我们想知道他们能活几天,最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最后的挣扎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天吸收氧气大约六百升,一个两百平的墓室能有二十万升氧气,我们假设有三十个人陪葬。那么这三十个人一天消耗氧气一万八千升,他们能在其中生活十一天。可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最基本的空气需求,他们饿了怎么办?渴了怎么办?而且在那种情况下,人是很紧张的,紧张了呼吸急促,就会加速氧气的消耗。

洞中没吃没喝,他们只能一天一天地熬着,直到又渴又饿时就会出现极端现象,那就是互相杀害,像原始人一般。所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如今出土的活人殉葬尸骨上总是有伤痕的。因此,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不吃不喝可以坚持三天,如果能在极端情况中活下来,最多活五天,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结语

活人殉葬的制度已经历史的滚滚车轮甩在了千里之外,这种制度究其原因就是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权的践踏。他们不会考虑一个人的价值,只相信自己的地位和荣耀,其实历史并不是由他们创造,而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力量加起来的一种动力,也正是这种动力,无时无刻不在推进着历史的进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