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资源变绿色银行,发展有底气;资金入股企业分红,发展有方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展有依靠……

近年来,大埔县紧紧抓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强镇富民、强基固本的根本,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为纽带,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增长新路子,不断增强集体“造血”功能,并取得一定成效。

做强村级农业产业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首要任务。目前,全县推进52个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6个镇被认定为省级蜜柚、茶叶专业镇,31个村被认定为省级专业村。坚持优先发展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更有底气。

接下来,随着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不断壮大,领航乡村振兴,大埔有了“加速度”。

产业优先>>>

集体经济发展有底气

山路十八弯,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记者来到位于海拔1298米的阴那山麓的桃石村,这里距离大麻镇政府还有22公里,可以看到村落房屋散布在山间,房前屋后山脊上,到处都栽种着一茬茬的茶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石涧茶”产业,大麻镇桃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我们村的‘石涧茶’最负盛名,这是村‘两委’和村民大家决策共同谋划的‘金饭碗’,不仅让村民有了稳定收入,村集体经济也有了翻天覆地地改变。”大麻镇桃石村党支部书记罗安华说。

桃石村是脱贫村,常住人口少,地处山区,位置偏远,原先是大埔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行政村之一。怎么发展?村民想到了借助山水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茶叶、柚子种植增收项目。

“柚子刚开始卖得不错,以前我们村在周边几个村收入还是最多的,然而因为海拔高,柚子成熟期较晚,在其他地区柚子大量上市的时候,价格行情不好,导致种柚的村民收入没有稳定保障。而另一主导产业茶叶,由于品种不好,没销路,采摘的茶叶变现难。”罗安华说,在那一段时期,到底是种茶还是种柚,村里也迷失了发展方向,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产业项目陷入了困境。

村集体经济“破冰”,从2016年开始。村里来了帮扶工作队后,大力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特别是在如何发展带动效应较强的农业产业上下功夫。

究竟要发展哪个“造血”功能强的产业?村“两委”和帮扶工作队将决策权交给群众。经过实地调研,结合村民的一致意见,决定种茶、建茶厂,擦亮桃石村“石涧茶”这块金字招牌。

“在梅州市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帮扶下,村里统筹资金购买茶苗,免费发放给村民去种,同时2020年引进了梅州市鹏发茶叶有限公司,承包茶园,建起茶叶加工厂,带动村民种茶致富。”罗安华说,目前,该龙头企业茶叶种植面积300亩,并配置了晾青、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烘焙、色选和包装等全套先进制茶设备。

立足茶叶种植自然优势,与茶叶龙头企业联合,桃石村采取村委+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与农户订立统一的茶青、毛茶收购合同,减少农户制售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盘活改造闲置校舍为茶叶加工厂,为当地茶农提供就地加工服务,减少生产费用,提升产品品质。

在桃石村,种茶成了香饽饽产业,村民种茶积极性越来越高。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为解决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村里组织村民到潮州等地学习如何制茶,企业还免费为茶农提供技术培训,有了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精良的制茶设备,石涧茶的产量和品质改善了,销路拓宽了,村里越来越人主动参与,成为茶农。”68岁的老茶农罗群生说,他从之前种柚子改为种茶,现已有20亩茶园,还有茶叶加工小作坊,每年1000斤干茶为他带来了8万元收入。

据悉,自明确了茶叶产业发展方向后,桃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盘活改造闲置校舍为茶叶加工厂租给企业,每年就有5万元的租金;加上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5万元,现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原来不到2万元已提高到10万元以上。”罗安华笑着说。

对于村民而言,种茶也成为了香饽饽产业。“企业进来了,茶青收购价由原来的5—6元/斤到现在10—12元/斤,村里也有了30多家茶叶加工小作坊,茶叶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种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村民罗兰芳说,她家现在有了10亩茶园,采茶季还到企业茶园基地帮忙采茶,收入更稳定了。

合作双赢>>>

集体经济发展有方法

区位偏远、无资产性收入、发展生产困难的村,村集体经济又该如何发展?

在高陂镇罗基村,记者找到了答案。与桃石村资源开发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是,该村是以资本运营型模式,寻求村集体经济的增收。

“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一万元,全镇都在笑话我们。”村党支部书记黄向荣无奈地说,受限于产业资源和落后的生产基础,对于罗基村来说,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黄向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5年,至今还记得,曾经有一个福建的企业来考察,原先准备投资发展蘑菇菌种种植,后来觉得没有发展空间,计划不了了之。“企业不愿进来,村里也想过自力更生,发展种植产业项目等,然而在村里找一块空余的地方都成为难事。”黄向荣说,多年来,罗基村如何发展已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经过多方评估后,以资金入股联合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成为罗基村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探索。

2018年以来,作为脱贫村的罗基村在帮扶单位的合力下,统筹资金入股美方实业养殖有限公司,同时还入股了大埔县自来水公司和当地的小水电站,获取股金等资本运营收入。据悉,通过入股分红,罗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入股企业分红收益,高陂镇罗基村发展更有底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谈起近些年来的发展,黄向荣暗暗松了一口气。有了入股分红收益,如今罗基村也有了发展的底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位于村中心的罗基文体广场,原来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村民都不愿从这里经过。“‘有米下炊’后,村里环境设施也慢慢完善起来,现在把垃圾堆放地改造成文体广场,周边道路亮化美化,村民现在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越来越热闹。”黄向荣说,此前清明节期间,村民还在广场上举办了文艺活动,大家都为现在的环境变化点赞。

“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我们也要想办法提高村民收入,让更多人在罗基村安居乐业。”黄向荣说,原先村里基础落后,让很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现在还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罗基村才能发展得更好。

据黄向荣介绍,目前罗基村已成立了农民种养合作社,下一步将谋划相关种植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在家乡增收致富。

目前,像罗基村这样“村+龙头企业”合作双赢的探索还在大埔其他乡镇铺开。针对全县26个区位偏远、无资产性收入、发展生产困难的村,大埔县筹集1300万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入股优质企业,连续5年每年获得的6%收益将全部计入村集体收入,确保基本消除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党建引领>>>

集体经济发展有依靠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大埔县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构建“党支部+特色产业”模式,让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依靠。

打造产业的秘诀,脱贫村旧寨村给出的回答是:党建引领。

2016年,旧寨村在广州市委办公厅的帮助下,成立了大埔县天子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建+产业”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2017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旧寨村有机灵芝种植基地,组织有“帮富带富”意愿的党员结对帮扶脱贫户。

“从2017年试种植开始,灵芝相关产品每年总销售金额以高于30%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2019年总销售额超过35万元,为脱贫户分红之余,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逐步成长为旧寨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村“两委”委员邓世材说。

邓世材向记者讲述了该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故事。1973年出生的吴纵才是位退伍军人,1994年入党,同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外务工,近几年来,为了照顾家庭,决定返乡发展。

有机灵芝种植基地成立之初,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当地干部的日常。面对困境,吴纵才扛起大旗,踊跃报名参加合作社和帮扶工作,多次带领基地技术人员到梅州微生物研究所和梅州华康灵芝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学习。回来后,他更是刻苦钻研栽培技术,学懂弄通了每个生产环节并无私地将成果传授给其他同志。

“在合作社和吴纵才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培植了灵芝系列产品,并创立品牌‘三河颂’,广受社会好评。”邓世材说。

2018年7月,旧寨村按照“党建+扶贫”的工作思路,将党支部升格成为党总支,并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灵芝产业支部。

有了党员吴纵才带头、产业支部引领,如今旧寨村灵芝产业的发展有了“主心骨”,群众致富路上有了“火车头”,脱贫村基础更稳固,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据统计,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大埔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按照“村党组织+产业(合作社)党支部+外出党支部”设置模式将18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推动产业发展。

为打通基层党组织壁垒,实现村与村之间、邻近村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党建深度融合,大埔还积极探索党建联建助力乡村振兴,推行“村+村”联动、“村+企”结对、“村+单位”共建,实现互促共赢。如充分发挥“红绿古”三色资源优势,以三河镇旧寨、汇东、汇城、五丰、余里村以及湖寮镇密坑村为核心,实施“六村联动”强村富民工程,共同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村集体经济单项年增收近5万元。

相关

西河镇探索“十村联动”模式

先进带后进 强村带弱村

村村有特色、处处景不同。走进大埔县西河镇,总能听到当地村民感叹近几年环境的大变化。沿着漳溪河两岸,唯美的田园风光、富有客家特色的民居、舒适感满满的人居环境,勾勒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

坚持“村+村”联动,大埔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方法。西河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就是“先富帮助后富”的典型。该镇坚持让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打破各村相互隔阂、互相观望的局面。

彼时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西河镇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遇到了不少难题。如以单个村、单个领域为点的振兴,受土地等资源限制,缺乏发展后劲,运营维护压力大,且引发周边村的不平衡。为破解单点振兴难题,该镇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脱贫村为抓手,探索“十村联动”乡村振兴模式。

通过示范村带动更多脱贫村共同发展,西河镇将北塘、东塘、大靖、黄堂、车龙、漳溪、东方、漳北、下黄砂、上黄砂10个村,划分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片区,串珠成链打造漳溪河绿色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带。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域振兴的关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打造连片宜居环境只是西河镇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西河镇深入挖掘10村自然生态、地域人文、乡村美食等资源,采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促“一产”接二连三深度融合,西河镇还以农文旅为发力点,以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北塘、漳北村为两翼,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创新“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的发展模式。

坚持让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发展蓝图逐渐照进群众现实。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如今,漳溪河两岸沿途,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茶米古道公司、大客汇·乡城品、禾肚里公司、新天泽蜜柚等一批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民宿产业项目不断落地。村庄一个个美起来,群众钱包鼓起来,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发展蓝图也逐渐照进群众现实。

当前,西河镇还在探索完善“十村联动”发展模式,以打造“一核两翼”文旅产业新格局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届时,沿线10个村将辐射示范带动周边17个村共同发展,使周边3万多当地群众受益致富。

原标题:

村集体经济的“三有”之路

大埔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为纽带探路集体经济新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大埔视窗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余灏 罗文燕

【作者】 马吉池;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