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2年2月12日,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接受外务部大臣胡惟德等内阁全体成员的朝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大清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

隆裕太后没有垂帘,大臣们也没有三叩九拜,只是在胡惟德(代表袁世凯)的带领下向太后和小皇帝三鞠躬。

隆裕太后将加盖了御玺的三道懿旨:《退位诏》、《劝谕臣民诏》《优待条件尚为周至诏》,交给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等后,号啕大哭。

大清完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

自顺治元年大清入主中国到宣统三年结束统治,“ 凡 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最终顺应潮流,“光荣”退位,五族共和,开千古未创之局,不啻为一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退位诏书讲了啥?

《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天下,宣统皇帝屈辱而光荣的逊位。

清帝逊位,也算是“禅让”天下。禅让多是在权臣当朝、皇室赢弱之际被迫将政权转奉他人,例如东汉献帝禅位诏、曹魏元帝禅位诏。有诏可考的“禅让”,加上清帝退位共十次。

禅位诏大都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清帝退位诏书》也是如此,全文369字。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退位诏书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宣布清帝退位,将政权转让给一个立宪共和国。这是诏书的核心内容。

其二,诏书为武装起义恢复了名誉,并以和平方式参与革命建国。清室不再把起义视为叛逆、暴乱,而称之为“民军起事”,看到“各省响应,九夏沸腾”,是“人心所向,天命可知”。认同了起义的正当性。

其三,诏书中三次提到袁世凯,强调了袁世凯在未来构建中华民国的中枢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位诏书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自诏书颁布至今已有110个年头,到底是谁执笔起草了这份诏书,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

有关退位诏书的起草者大致有六种说法:洪述祖说、梁士诒说、张士奇说、张锡銮说、华世奎、阮忠枢、徐世昌说、张謇说。

前五种说法流传不广,也不值一驳。比如人家梁士诒断然否认自己起草了退位诏书,《申报》在22日说是张士奇起草,“于廿五日早九点前清后升养心殿,由袁世凯进呈”,明显是不谙史实的信口开河。

流传最广的是前清状元张謇起草说,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也持此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謇起草说虽得到最广泛的认可,但几个所谓当事人的说法也是相互矛盾,谬误甚多,最重要的是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张謇起草的原稿。而且从张謇的信札、日记以及自定年谱中,找不到任何痕迹。

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著有《金庸传》)评论说:“张謇到底是否起草了退位诏书初稿,迄今仍无法定论……这样一份划分时代的文件,当然不可能出自一个人之手,而是经过多次筹商、讨论、修改的。”

文史学者张耀杰在特稿《是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中讲得直截了当:“张謇日记中的记录足以证明,他既不是《清帝逊位诏书》最初草稿的撰稿人,也不是最终定稿的撰稿人。”“《清帝逊位诏书》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南北双方的隆裕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汪精卫、梁士诒、阮忠枢、张元奇、汪荣宝、徐世昌、朱芾煌、李石曾等人反复协商修改的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