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正值吊袋黑木耳收获的季节,在巨野县田桥镇李海村李传冉创办的巨野县昶鑫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走进大棚,一眼望去,一行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菌包首尾相连,串成一串挂在棚顶,在此打工的村民们正在采收木耳,忙得不亦乐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巨野县昶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食用菌专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李传冉为理事长。合作社有固定工人17名,而在吊袋和收获季节,合作社聘请的临时工和小时工有时多达150人。带动周边的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在传统观念上,种植木耳一般都是木耳菌包密密麻麻摆放在地上,而这里的木耳种植显得与众不同。”李传冉说,他们采用最先进的大棚黑木耳菌包吊袋技术,一个占地一亩的大棚,可悬挂6万个菌包,比平常的地摆木耳种植增加了4万多个菌包,在充分节约土地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种植、管理效率和产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合作社种植的黑木耳属于东北黑木耳,东北黑木耳在巨野种植属于异地引种种植,分春秋两季,棚内种植木耳,生长过程受天气影响小,品质纯净,无污染,比传统地栽木耳效益要高得多。合作社一季种植黑木耳100多万袋,一袋可产干木耳1.2两,一季就可产干木耳10余万斤。产值可达到500万元以上。

然而合作社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说起黑木耳的引进种植,李传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李传冉到东北出差,接触到了黑木耳种植,同时也认识了在东北一家黑木耳基地当技术员的李殿法,俩人既是巨野老乡,性格也合得来,几番商议后,两个人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在家乡种植黑木耳来发家致富,从此,他俩的命运就捆在了一起。

创业初期,屡屡遭受挫折。当初他提议种植黑木耳时,附近有不少村民积极入股 。但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种植的黑木耳基本上没有多少产量,木耳长得又薄又烂,质量不行,就这样失败了。初试失败后,村民们纷纷要求退股,李传冉思虑再三,把集资款全部退给了乡亲们。他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种成黑木耳。为此,他专门请教了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经过分析找到了种植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东北那边的温湿度和巨野不一样。经过专家的指导,调整种植时间,增加配套设施一点点改进,几年过去了,黑木耳种植取得同行羡慕的成功。

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传冉流转了成方连片的土地,再次带领周边群众搞起了黑木耳种植。昶鑫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食用菌种植走向了优质、高产、高效转变。合作社还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液体菌种生产线,将黑木耳、平菇、灵芝、羊肚菌等菌种由传统的固体培育转为液体培养,菌种的培养期也由原来的90天缩短为现在的28天。现在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菌种选育、菌包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格局。

从卖产品到卖技术,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对周边社员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会员106个,食用菌、灵芝、羊肚菌生产大棚110亩,黑木耳种植基地近430亩,食用菌菌种生产车间22亩,带动了当地150多名农民就业。在李海村,食用菌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和钱袋子。同时,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独山、万丰、章缝等乡镇及济宁、聊城等地黑木耳产业的发展。

如今,菌种、菌包销售已经成为合作社主要经济收益之一,销售范围覆盖周边地市乃至外省,同时食用菌菌包废料也有了新用途:用过的菌包先剥离菌袋,废料再经高温发酵后,就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念东 通讯员 李守敏 李庆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