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2010年的纪录片《颐和园》,正好结合着之前游览的印象,对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设计和皇室生活都有了更立体的感受。

在上一篇中,介绍了颐和园收藏的各式盆景,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颐和园里的洋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时期,颐和园成为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中心。特别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经常在颐和园内的仁寿殿接见各国使臣、眷属,据《起居注》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每年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使臣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最多的时候一次就接见了9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六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总理外务部事务大臣奕劻信函“函送入颐和园觐见各女眷名单”

外国使臣为慈禧太后进献了各种洋式珍奇,同时为了符合外国人的习惯,颐和园内也准备了洋式家具,供应西餐,演奏西乐。为了接待洋人来访,仁寿殿内装上了西洋吊灯。

此时,洋物成为宫廷时尚,王公大臣也尽可能的搜罗各式洋物作为慈禧和光绪的万寿贺礼。

颐和园内收藏的外国文物,主要来源于外国使臣进献、官方采办和万寿贺礼。种类有洋瓷、玻璃器、钟表、化妆用具、家具、乐器、洋车、轮船等,涵盖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化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国使臣夫人及有外国游历经历的女官在清晚期得以频繁出入宫廷,比如中国驻法公使裕庚的两个女儿德龄和容龄,就因长期生活在国外,精通外语,熟悉中外宫廷礼仪,而被慈禧太后召进颐和园,她们向慈禧太后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社会潮流和时尚。慈禧太后最喜欢她们送的法国化妆品和香水,一时间,各式香水、香粉、银柄手镜、手刷等外国化妆用具风靡清宫,深受后妃的青睐和钟爱。

银镀金柄卷草纹手刷(英国)

银镀金柄卷草纹圆形手刷(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玻璃香水瓶(德国)

玻璃香水瓶(法国)

洋瓷

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器形多样、题材丰富,包括各式茶壶、盖盒、彩蛋、皂盒、盘子、花插等。这些器物饱含浓郁的外国造型和艺术风格,釉色明艳、风格华丽、纹饰生动,部分器物采用浮雕的艺术手法,代表了当时海外瓷器的较高水平。

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十三日·德国驻华公使穆默致总理外务部事务大臣奕劻等信函“拟请将瓷瓶先行送颐和园”

天使凸花皂盒

紫地洋彩开光人物纹饮具

紫地洋彩开光人物纹饮具

紫地洋彩开光人物纹饮具

彩绘花卉纹彩蛋

彩釉天使凸花罐

凸花三鱼盆

白地绿边狐狸纹花口盘(德国)

描金花口鱼纹盘(德国)

描金花卉纹花叶形盘(法国)

凸花草莓纹花插

凸花水果纹瓶

描金花卉纹瓶(奥地利)

五彩描金凤凰绣球花将军罐(日本)

五彩描金花卉纹提梁壶(日本)

彩釉花形急须壶(日本)

日本茶道用壶分为两种,一种是煮水专用的大壶,一般为铁制品,另外一种是泡茶用的小壶,就叫急须。日本的“急须”以壶口和壶把垂直的“横手”为主流。

各色釉小盖盒(日本)

各色釉小盖盒(日本)

各色釉小盖盒(日本)

七宝烧是日语中对金属珐琅器的称谓。因其烧制工艺源于中国的景泰蓝,故又有“日本的景泰蓝”之称。颐和园现收藏的七宝烧为日本赠予清皇室的礼品,其器型规整、胎骨轻薄,釉质细腻、釉色鲜亮,是日本珐琅器的代表。

七宝烧菊纹长方盒

七宝烧菊纹长方盒

七宝烧菊纹方盘

七宝烧金星石地樱花纹瓶

七宝烧墨地牡丹纹瓶

七宝烧五彩花鸟纹瓶

七宝烧山水纹瓶

七宝烧豆青地花鸟纹瓶

七宝烧紫地凤凰纹瓶

七宝烧藤萝花鱼纹瓶

洋玻璃

清晚期,外国进贡而来的洋玻璃器,因其质厚莹净如水晶,满足了皇家宫廷生活的需求及帝后的喜好。颐和园现存外国玻璃器可分为艺术品和实用品两大类,主要为各式花瓶、花插、花篮、盂洗等,造型别致,色彩绚烂、莹润剔透,外国纹样和艺术风格突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花口双耳蓝玻璃瓶

白边花口蓝玻璃瓶

喷砂描金玻璃盖罐

铜架双耳紫博蓝花插、双铜耳粉红玻璃花插

铜架提梁红玻璃果篮

红边花口黄玻璃花篮

铜架荷叶口浅蓝玻璃花插

双人荡秋千彩色玻璃花插

双人荡秋千彩色玻璃花插

洋家具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开始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外国驻华使节及其眷属,举行觐见仪式,并赐予他们宴饮、游湖。为满足外国人的起居习惯,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十四日,外务部按慈禧太后的懿旨,置办洋式方桌6张、洋椅70张,安设于颐和园各殿宇内。颐和园现藏外国家具有各式方几、花几、扶手椅、棋桌和挂屏等,立体感和装饰性突出,是晚清皇家园林殿堂陈设的重要摆件。

嵌彩石螺钿面国际象棋桌

嵌彩石螺钿面国际象棋桌

龙纹有束腰柴木小坤椅

龙纹有束腰柴木小坤椅

铜胎珐琅瓶式多头蜡灯

铜胎珐琅瓶式多头蜡灯

洋钟表

颐和园现藏钟表主要来自英、法、美、德等地,种类繁多、造型丰富、机械装置精巧,以铜镀金和木质为主,多镶嵌宝石与珐琅。制造年代大多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以英、法两国数量最多,大部分钟表上都标注有明确产地、时代和厂商等信息,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业成果。

在上面这两张“光绪二十五年·慈禧太后六十五岁万寿庆典贡品清单中涉及洋式钟表贡品”中,不仅有载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恭亲王奕欣的长女荣寿固伦公主、还有太监总管李莲英,京剧艺术家谭鑫培、田际云,也有茶房、匠役、各宫小太监几个人凑钱采买给慈禧太后献礼。

铜镀金嵌珐琅亭式四明钟、轮船式风雨寒暑表(法国)

图片来自《颐和园》视频截图

铜镀金嵌珐琅水钻八柱围屏式钟、铜镀金锚架玻璃球挂表(法国)

下面这张民国时期乐寿堂原状陈列和纪录片《颐和园》视频截图,玻璃罩里的洋钟表似乎就是铜镀金嵌珐琅水钻八柱围屏式钟。

图片来自《颐和园》视频截图

玻璃海棠叶式座表

铜镀金三枪挂表(美国)

洋乐器

颐和园现藏外国乐器主要为钢琴和八音盒,它们以机械发条为动力,依乐谱演奏各种美妙的乐曲,是帝后闲暇生活、文娱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外务部档案载,总税务司赫德致外务部右丞陈名侃等信函中,曾邀请洋乐师携带乐器进入颐和园演出。清驻法国大使裕庚的女儿德龄在宫内生活的两年中,曾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弹奏外国钢琴曲。

八音匣

德国钢琴

钢琴由罗切尔公司生产,该公司于1832年于德国创立,是德国最知名的钢琴品牌之一。

美国钢琴

钢琴上门板以对称式花纹作为装饰,琴腿为束腰方锥式,上雕繁复花纹。1709年,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利发明了类似于现代钢琴的键盘乐器。

洋车船

老北京第一辆洋车是日本商人于1874年赠给慈禧太后的礼物,图片来源见原水印

颐和园现存晚清时期洋式交通工具包括人力车和永和轮,制作精良、富丽华贵,涵盖了陆路、水路两支出行路线。

“森大制造”款厢式人力车(日本)

车厢采用的是中间宽、前后逐渐变窄的六边形设计。厢身为金黄色,车门正面隐约能辨认出正龙图绘。

上层表面为黑色漆皮,四周垂下一圈手工编织的金色挂穗。

车厢每一面都带有玻璃窗,保证车厢内良好的视野和采光。车门窗可拆卸,以便通风,每面窗顶都配有遮阳卷帘。

车灯前圆后方,安放在了车顶下面、车门两侧较为醒目的位置。

车内配饰和篷式车采用相同的挂绒座背垫,不同的是厢内两侧和座背垫上都有一层黄龙刺绣的丝绸套子。座位下还有一面绣着两条金龙的挂帘。

两个轮子是木制的,比较高大,车帮上包了一层铁皮。

扇形的车厢背面绘有双龙戏珠图绘。车门正面则是正龙图绘。

折叠蓬式人力车(日本)

在配色方面,同样采用了皇家专用的明黄作为车篷的颜色。

车篷前部刻有涂金漆的龙凤镂雕,造型别致。

两个车把手处分别雕刻着龙吐珠造型的龙头。

注意看下图右下角,厢式车同样配有两盏蜡灯,款式与篷式车不同,车灯方正,安放位置在车轮与车身之间。

车厢背部是皇家象征的正龙图绘。

永和轮

“永和轮”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政府为答谢“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给予日本的支持,而赠送给慈禧的一艘机动游艇,船名为慈禧亲自圈定。该艇由日本川崎造船所根据昆明湖的水位深浅量身制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方将材料从日本神户运至北京,借用颐和园船坞装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川崎造船所派日本工学博士万籁贞雄等60余人在颐和园知春亭畔组装船体,4月份建造完毕。

1914年,清室内务府管理颐和园开放游览后,永和轮可供游客乘坐。后因年久不堪用,于1931年沉入湖底。1939年,川崎造船所打捞修理永和轮,由圆生厚铁工厂施工,于1940年12月修复完毕。修复后放置石舫以北百米左右、万字河东岸边,可供人登船观看。

永和轮零件

永和轮零件

永和轮零件

永和轮零件

“永和轮”今陈列于颐和园耕织图景区

相关阅读

在颐和园博物馆里,见到了慈禧六十大寿收到的盆景贺礼

重达1吨的10扇铜窗,是怎么从颐和园“飞”走的,迄今仍是谜

颐和园不仅有500公斤的龙榻,还有让故宫看走眼的国宝

到底是什么技艺,竟得宋徽宗和乾隆两位大咖疯狂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