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4日)上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5月23日,我市新增58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42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8例本土确诊病例中,19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39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42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均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

截至5月23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134例、危重型38例。

5月23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例,女性,85岁,合并有重度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基础疾病,入院后因突发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例死亡病例未曾接种新冠疫苗。

截至5月24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947356人,均已落实管控。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379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094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请社区妥善做好接返工作。

近阶段,我们持续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23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1774个,涉及人口数约42万人;管控区8772个,涉及人口数约147万人;防范区61040个,涉及人口数约2135万人。

针对出院、出舱等人员,市防控办要求进一步规范、明确了相应管控要求。

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符合出院、出舱标准后,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为其出具《解除隔离医学证明》,对健康管理事项进行告知承诺;对随身物品、衣物以及行李箱等进行全面消毒。随后,由所属地区用“点对点”方式进行对接转运,继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要求:

一是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同住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二是居家健康监测6天内无需进行核酸和抗原检测,第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由属地安排专车将其转至公立医疗机构检测,或由医务人员上门采样送公立医疗机构检测;

三是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随申码赋“黄码”。

同时,根据市防控办要求,特别提醒出院、出舱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出院、出舱人员居家健康监测后3个月内,不纳入社区筛查;

二是转绿码后,如需出入公共场所,要遵守场所要求的有关规定,落实相应措施,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

三是按照“愿检尽检”原则,如无发热等不适症状,可自行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凭纸质版或电子版的《解除隔离医学证明》进行单人单管检测。

四是如有发热等症状,应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市防控办要求,各区要指导督促街镇加强对接,做好政策解释疏导,居(村)委会、物业等不得阻拦、拒绝有关人员返回社区。

今天(5月24日)上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介绍:根据防控要求,我市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推动向常态化疫情防控转换,坚持“以快制快、高效处置”、“属地责任、市区联动”工作原则应对社会面疫情,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为做好社会面疫情防控,全市疫情防控体系保持激活状态,一旦发现阳性感染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按照“属地负责制”和“首接负责制”原则,市区协同联动,落实扁平化指挥,快速、精准、规范地做好本市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检测机构检出核酸阳性样本后,相关部门将立即落实人员查找,随申码赋红码,电话联系告知做好个人防护,并落实复采复检。

如复核结果为阳性,医疗机构按规范开展排查诊断并将相关人员转送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治疗。同时,发挥三公(工)协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排查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开展分析评估,划定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和相应管控区域等,第一时间对相关区域落实相应管控措施。对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等相关风险人群落实隔离管控等措施。对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及相关环境、场所及物品等落实终末消毒等。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如果您接到相关电话,也请积极配合做好个人防护,并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积极配合做好后续防控措施。

张文宏最新发声

5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就我国疫情形势变化及防控效果、奥密克戎的挑战和未来防控模式进行了深度解析。

张文宏说,上海在这波奥密克戎的袭击中,接受了中国抗疫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挑战。现在的感染人数超过了60万,我们对感染者所有的症状不断地进行估算,来明确奥密克戎在症状方面的主要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已经超过水痘

张文宏表示,奥密克戎的基本的繁殖数(R0),达到了一个人可以传染9.5个人,它的传播速度在已有的传染病中已经超过水痘。所以它的传播是很难控制的,这也使得最近全国各地为了能够达到动态清零的目标,都扩大了检测和追踪的规模,甚至采取区域性的静默来终止疾病的流行。

奥密克戎特征出现重要偏移与演化

张文宏说,奥密克戎的症状确实有所减轻,但是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奥密克戎出现症状的减轻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注射过疫苗,二是奥密克戎的毒力也有所降低。

此外,奥密克戎还出现了抗体逃逸。

最近复旦大学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上发表了论文,我们发现奥密克戎无论是BA.1、BA.2还是BA.3,病毒与已有的抗体血清中和的效价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而且对于感染者的恢复期血清也具有抗体的逃逸作用,这就意味着奥密克戎的中和效价因为病毒的变异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逃逸,这会使得已有的抗体治疗和疫苗效果大幅降低。

脆弱人群仍然是最大挑战

张文宏表示,“我们现在看到这一波奥密克戎的挑战很大,但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希望。全球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逐渐增加,重症比例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我们的挑战其实没有预想的那么高,主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脆弱人群。

在比较了炎症通路以及炎症的强度后,研究人员发现,奥密克戎引起的对宿主的炎症应答比流感要轻一点,但是在脆弱人群中还是比较严重的。如果病人年龄比较大,而且基础疾病比较重,这种炎症反应有可能就是致死性的。

未来防控模式有哪些?

未来我们应该开启怎样的全球性防控模式?

张文宏表示,中国总结了很多经验。第一个经验就是核酸的扩大检测,加大核酸检测力度也可以把病毒传播的速度降下来。但这就有个要求,我们可能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反复去做核酸,当然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疫苗仍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尤其对减轻重症及病亡率。此外,我们还在研究B细胞受体揭示广谱疫苗的可能性。因为随着疫苗接种时间的推移,疫苗整体的抗击水平会出现不断的下降,大家期待广谱疫苗的产生。

最近张文宏团队对B细胞受体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有能够覆盖更广谱的一个B细胞受体。针对不同奥密克戎表位的广谱疫苗,事实上是存在可能性的。

如今全球来看,在药物治疗方面对付奥密克戎基本上已经有把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文宏同时强调,在出现大量感染者时,也要重视非药物干预的作用。“比如上海这次的60万感染者,万一不能防控好的话,我们一定会受到更大的挑战。所以非药物干预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比如,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核酸检测等等。这些非药物干预的作用是把传播的系数降下来。”

张文宏说,可能新冠疫情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耐心,还有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和科技来战胜这一切。

来源:上海发布、上观新闻、话匣子、“呼吸界”微信公众号、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