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专家、听话的民众,都需要培养一种“公共意识”,知道如何去阐述和理解“公共话题”。

这两天,“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登上了热搜。网友们把部分上热搜的专家建议类话题列了出来:

“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月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

对于这些集中在买房成家一类的“人生大事”上的专家建议,有人留言:说得很好,下次别再说了。

对知识权威的反叛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不能简单说专家都在胡说,也不能说网民都在反智。有时候,公共言论空间存在某种错位。

其实专家那些建议,如果换一个说话人,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刺耳。比如说话人是亲戚朋友、老师或房屋中介,是不是就能接受多了?

托马斯·索维尔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工程师的建筑倒塌了,医生的手术出事故了,可能都要付出相应代价。而知识分子说出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

这说明,发表公共意见的专家,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直接利益联结的,也不需要为决策后果负责,因此容易被视作“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说话的专家、听话的民众,都需要培养一种“公共意识”,知道如何去阐述和理解“公共话题”。

专家应当明白,当社会把话语权交到自己手中,并不是拿来说家长里短的。专家存在的本质意义,是就公共政策提出建议,是面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单元的。

民众也不妨理解公共言论的价值在哪,提升公共讨论的内涵,而不是限制公共讨论的意义。至于中间穿插的人生指点,一笑置之足矣。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责编: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