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礼仪也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隆重,丧葬礼俗繁缛复杂,而在遗体的处理上,中国殡葬的的主要形式是装棺土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受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死后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对此,《礼记》中也有记载,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如今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农村在全面实施火葬后,仍然会选择土葬。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火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目的是推进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

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一位北大教授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支持新的殡葬仪式,反而公然发声支持土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北大教授也糊涂了吗?

人活在这世上,最终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2500年前,孔子说“生于斯,长于斯。”这句话延续至今,一直代表着中国人心中丧葬文化的主流。实际上,国人如此重视土葬也能理解,毕竟这是这是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习俗,早已对大家影响深刻。更何况中国还讲究“死者为大”,为了尊重老人的遗愿,不然年轻人都会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选择土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土葬如此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火葬费用比较高,一般的农村人根本承受不起,买墓地就更别说了。

尽管民间的老百姓都更加习惯于土葬制度,但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节省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破除封建风俗等原因,国家一律倡导火葬。

1985年,国务院还发布了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首次规定在部分地区推行火葬,此后,殡葬改革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

其实国家推进火化主要有几个目的:

1.减少因尸体入土后病菌污染

2.减少因土葬而造成的耕地浪费,避免“死人与活人”争地,若耕地面积减少,国家粮食生产将会受到影响。

3.破除丧葬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从这些角度分析,取消土葬,推行火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由于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深入人心,在推进火化的过程中,进展并不顺利,不少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还包括一位学识渊博的北大教授。

这位北大教授名叫吴飞,他认为恢复土葬很有必要,为何他会这么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吴飞教授介绍,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长久以来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因此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传统的丧葬习俗彻底消失,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本身就存在彼此依存的关系,在西方文明冲击日益加剧的今天,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都逐渐西化,甚至还被贴上了“伪科学”的标签。

长此以往,我国民族的文化信仰就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火葬制度也缺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逝者家属要在短时间内经受“人—尸体—骨灰”的剧烈冲击,情绪上难免会有些接受不了。

更何况,现在的火葬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把人体当作垃圾来处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不仅缺乏对逝者的敬爱之情,也违背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祭祀的初心。

另外,尸体火葬后,家属为了存放骨灰,也要购买墓地,如此一来,土地资源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节约。所以不管是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节约资源的角度分析,强制推行火葬并非长久之计。

小结

总而言之,无论是火葬制度还是土葬制度,都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尊重人们群众的人伦情感。传统丧礼之所以发展至今仍旧如此广泛,关键在于对逝者生命的尊重,体现了生命的意义。作为一种慎终追远的文化,殡葬改革只有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情感,才能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殡葬文化体系。

今日热议:北大吴飞教授建议:农村应取消火葬恢复土葬,现实可行性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