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新闸大厦,有居民133户、277人,自4月2日至今,大厦内无新增阳性感染者,日前成为静安区首批无疫小区。

但其实早在4月1日浦西启动全域封控前,新闸大厦就因出现1例阳性病例提前进入封闭管理。由于此次封控时间上与浦西全域封控“无缝衔接”,大厦居民完全没有来得及提前储备物资。“措手不及”的居民一度十分焦虑。

在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三驾马车”协同抗疫,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也带领楼内志愿者与居民一起构筑社区防疫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序团购成了防控管理的“稳压阀”

第一时间,新闸大厦中的党员居民站了出来,原本十几人的志愿者团队,壮大到了52人。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们与楼组长们一起坚守岗位,当好宣讲员、示范者、贴心人。

当时,居民最为焦虑的就是物资不足。在原有的防疫信息通报、核酸检测协调、防疫物资派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外,党员居民迅速“裂变”出团购小分队、“壮丁”搬运工两个工作组。

大家动用自己的人脉,在社会上寻找优质、平价的保供物资,再进行开团、统计、运输、消杀、分发,做起精打细算又注重品质与安全的“团长”。大厦居民的团购运作有序平稳,保障了居民在封控期间的物资供应,好似防控管理“稳压阀”,迅速稳定了居民的情绪。

义务理发让居民生活有了“小改善”

封控期间,三义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郁诚楠听到,不少居民希望能尽快理个头发。郁诚楠便对接了新闸大厦一对有美发手艺的美籍华裔夫妻——陆立人和丁美玲。

巧的是,两人从物业工作人员处也听说了不少居民急切理发,愿意提供理发志愿服务。一个简易的“夫妻理发点”就在大堂设立起来。

夫妻俩在和居民们沟通后,每周会提前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义务理发服务。整个过程中,他们注重消杀,居民也十分配合,轮到自己才下楼来,避免人员集聚。

解决了理发难题,居民重新找回了“精致姿态”,让隔离生活有了“小改善”,心态更加乐观起来。

联建单位做好“特殊人群”服务

新闸大厦人口结构较为特殊,有外籍居民40多人,60岁以上的居民占一半以上。一些外籍居民只会讲英文,而老年居民在团购、就餐与就医上都有较强需求。如何做好这两类特殊人群的服务?三义坊居民区内一家联建单位帮了忙。

居民区内的法式餐厅——蝶舍是居委会的联建单位,有三名员工志愿者不但精通英文,还精通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在防控期间,他们主动向居委会“请战”,承担新闸大厦外籍住户的翻译工作。

一次,一位外籍人士亟须外出就医,三名员工在了解情况后,帮助外籍人士与居委会和街道进行对接,很快得到了安排。“多亏了他们的帮忙,让我们和大厦内的外籍人士沟通没有障碍。不少外籍人士还受到他们的带动,站出来做了社区防疫志愿者。”郁诚楠告诉记者。

这三名员工还主动承担了整个居民区近100名老人的助老餐发放任务。这些老人中大部分都属高龄、独居人群,每次送餐时,三人会主动与老人聊上几句,询问与了解老人的身体状态和生活、就医需求。

物业、业委会协作,居民互助友爱

大厦的物业经理在4月浦西封控之前就被封控在自己的小区,因此在防控初期,很多居民担心,小区物业难以运行。此时,物业助理高先生迎难而上,承担起了物业经理的职责,带领着保安、保洁维持着小区的日常管理,并按照要求做好严格的防疫消杀。送快递、送物资、维持小区整洁、守好家园大门、做好重点部位的消杀……在物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由于封控时间较长,多名物业工作人员的物资储备出现短缺。一些居民得知后,自发送去爱心饭菜和生活用品;但考虑到长此以往并非解决之道,也为感谢物业工作人员的付出,大厦业委会发动居民为物业管理人员众筹资金,供他们购买与生活保障相关的物资储备。业委会与居委会还在大堂设立了“爱心角”,让居民可以与物业人员、与邻居无接触自助交换富余物资。小共享里有着大大的温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唐烨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Rong、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