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最忠实的伙伴,每天在夜晚向我们播撒银色的光辉,而且还依靠其引力吸引着大量地外星体,使地球少受陨石的撞击。同时,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月球被潮汐锁定,始终只有一面向着地球。美国上世纪共实施了6次载人登月,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但这6次登月,都是在月球的正面实施的。而且,在我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发射之前,所有针对月球发射的探测器也都是对月球的正面进行探测,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对月球的背面知之甚少,在这种没有任何信息可以公开的情况下,关于月球背面的诸多猜想,包括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测”(比如外星基地等)甚嚣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登陆的探测器,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背面的环境以及月球表面和一定深度的月岩进行系统探测和研究。嫦娥四号的降落地点位于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的一块平坦区域,这个撞击坑处在艾特肯盆地,它是太阳系内最为古老的盆地之一。嫦娥四号成功降落之后,通过中断卫星转接信号的方式,将月球背面发现的信息传输到地球,地球的指令也以相同的方式反馈给嫦娥四号。

随着探测的深入,嫦娥四号在冯·卡门撞击坑内有了重大发现,那就是在陨石坑的下部测出了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存在,而在此之前,美国NASA通过月球重力数据、月球轨道飞行参数等也估测出了这个“异物”,其覆盖范围可以达到4-5万平方公里,重量或者能够达到2000多万亿吨,“异物”中可能存在着浓度很高的铁、钛等金属物质,埋藏的深度在300公里左右。由于暂时还无法对这个庞大的“异物”开展采样监测,其具体的成分还处于未知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科学家们的判断,这个“异物”的形成有两个比较大的可能。第一是月球内核中古老的岩浆在逐渐冷却和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判断的依据就是采样监测“异物”的具体组成,如果与月球表面其它岩石的成分基本相同,则意味着是月球自身产生的。

第二个可能就是地外天体撞击形成的。在40多亿年之前,或许有一颗质量较大的小行星与月球发生了猛烈的撞击,巨大的撞击力使小行星的外层完全崩解、熔化或者反弹回星际空间,剩余的金属内核深深地钻进了月球岩层之内几百公里的区域。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依据也是通过采样分析“异物”的组成,如果与月球表面其他岩石的成分差别很大,则意味着来自外部。

因此,对该“异物”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将是围绕着岩石采样和监测分析来开展,随着嫦娥四号在月表探测工作的深入,以及今年我国要发射的嫦娥五号对月球开展深入的探测,谜底将会逐渐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