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人眼里,行程码简直就是“神通广大”的黑科技!

人具体去过哪里,一查便知,能获此殊荣的关键所在,无非就是行程码背后有着强大的大数据技术支持,以及给防控所带来的便利性。

有人不禁好奇,我什么信息都没填报,系统照样知道了我的行踪,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那我关掉手机再拔掉手机卡是不是就拿我没办法了?

事实上这么做真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首先,咱们不能这么做,疫情当下,各种故意逃避防疫系统监控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毕竟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 其次,行程的监控跟你关掉手机,甚至拔掉SIM卡没有太大影响,即便如此,系统照样能调出你的行程轨迹,就是这么牛。

行程码出现的背景

在2020年疫情发生的最初阶段,疫情管控登记往往是通过纸张的形式记录,人去了哪里,都接触了什么人...等等。

  • 这种方式有两个很明显的弊端

一是登记效率低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手动填一次,在偌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一人拿支笔写半天这显然太慢了。

二是填报信息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这样势必影响填报信息的真实性,人要一时犯了糊涂,谎报瞒报了行程信息,谁也没法甄别,这便增加了防控难度。

  •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客观、真实的“网络数据通行证”呼之欲出。

走出第一步的是杭州,率先推出了健康码,而后再通过短短40多天的努力,29轮次的技术优化,14个版本63项应用功能的迭代,健康码的准确率高达99.99%。

健康码生成的最关键数据是依赖手机定位,其次是采集到的身份证下近一段时间内在各地的实名消费记录。

比如坐高铁,坐飞机,住酒店等,还有填报行程、扫描登记位置等实时数据,再经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实时电子凭证。

手机定位好理解,至于消费记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扫码买了一张正处于疫情严重城市地区的高铁票,扫码有扫码位置,高铁票有乘坐位置吧,如此再结合当前城市地区的疫情状况,你的健康码很可能就会变色。

有了健康码为什么还要行程码呢?

“健康码”是由各省份联合所属市区面向公众推出的便捷出行的电子凭证。“健康码”的颜色,反映着疫情期间本人当前的健康状态,是否有感染风险。健康码除了用于报备个人健康外,主要是掌握个人在本市行动轨迹,比如,进商场超市、坐公交、地铁等。

而“行程码”则是由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面向公众推出的查询服务,可一键查询近14天内国内城市(驻留超过4小时)以及境外到访地行程,直观显示市民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区所在城市,是否属于风险人群,以便做到精准防控。

所以说,两码相互成就,都是精细化疫情防控的重要信息凭据,也是在常态化防控中提高流调效率的重要依据。

为什么行程码对你的“行动”了如指掌呢?

事实上,这里边最先“出卖”你的是你随身携带的手机!上边讲到,行程码是由工信部牵头,再联合中国信通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面向公众推出的查询服务。

手机能通话,能传输数据,这一切要归功于你身边所处的通讯基站,手机处于某个位置,第一件事就是要连接上当地的信号基站,每个基站有自己所属的位置信息。而且手机一旦移动,必然会连接新的基站,那么,这一过程也就暴露了手机的移动轨迹以及当前所处地理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定位,通信大数据再通过实时采集基站的位置信息,以此来获取用户的行程轨迹,这边生成了行程码。

当然,基站信号的强弱可能会影响定位的偏差,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我明明没去过某个城市,系统却显示我到过那里。

为了让行程轨迹尽量准确,同样需要其它数据来补充

  • 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都是由某个固定或者变化的IP地址所对应的有线网络再通过路由器生成的,既然有IP地址,路由器又有固定的MAC地址,手机一旦接入无线网络,大数据瞬间就可以获取其对应的地理信息。

  • 卫星定位(北斗,GPS等)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平时我们用手机导航的时候,那种精准定位下获取的手机位置误差一般不大于15米,卫星定位想要得到你的位置信息简直太容易了。

  • 消费记录

一个正常人都会产生消费记录,如扫码买东西,住酒店,乘坐高铁飞机等实名消费记录的产生,大数据采集到这些信息很容易就能分析出你当前所处的位置信息。

那我关了手机,拔了手机卡还能找到我吗?

太能了,并且这么做无异于“掩耳盗铃”,

手机作为一个独立的硬件设备,每个设备上都有一串唯一识别码,叫做IMEI号,即便是手机关机,甚至拔卡的情况下,手机附近的基站照样能定位到设备的IMEI号,再通过IMEI编号获取设备所对应的用户信息,最后仍可以将用户数据发送给大数据处理来得到你的行程轨迹。

说在最后

用户行程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我们应当极力配合,严肃防疫,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万不能以逃避管控的方式来破坏防疫,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