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权者不得善终”便是慈禧最后的结果。如果说大清的灭亡是必然的结果,那么慈禧便是加速这个过程的催化剂。中华文化中,历朝历代女子独权的不在少数,历史评价也议论纷纷,唯独慈禧不然。

执政者的地位受到威胁时,可以召见各地的臣子进行会面。但是实际上,当执政者的地位危在旦夕时,所召见的臣子就不是救兵了。

所谓“进京勤王”就是谋反之人需要的出师有名。历史上,进京勤王的次数不在少数,唯独庚子年间的那一次的“进京勤王”最为不堪,究其根本便是慈溪的任意妄为。大树将颠,非一绳之所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要“勤王”

一九零零年六月至九月,由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个国家组成两千人的侵略联军开始扩张对中国的侵略。这次的侵略长达三个月,对中国遗留文化进行了一场重大的打击。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荒谬的事情,那便是慈溪的《宣战诏书》。此诏书一出,不仅仅是意味着大清向侵略联军发动反击,更是表明了大清向组成联军的八个国家进行宣战。

本就处于绝境的大清,临死前偏偏让慈禧来着这一昏招,随后便意味着大清会举全国之力去对抗八国,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打八。

慈禧虽然仍然是大清明朝的当权者,实际不然。历代当权者必然是手握重兵之人,此时的慈禧手中又有什么兵力呢?

当时的“满清八旗”早已经是皇室的私人侍卫,不再是从前好战和强大的“八旗”,甚至“八旗”中的众多成员都是皇室子嗣,只是为了混个官衔。

如此羸弱的“满清八旗”是不可能抵御住侵略者的,并且除去已经“半废”的皇室兵权,清末兵权其实大部分都在五个大将手中:荣禄、宋庆、聂士成、董福祥、袁世凯。

这五个大清将领都是汉人,使得慈禧十分尴尬。那时的汉人很难跻身朝堂,也表明了这五大将都是在外大臣,于是慈禧只能下令——“进京勤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不“勤王”

慈禧将《宣战诏书》下发至邮政大臣,命盛宣怀将其发给各个总督。盛宣怀看见后便将诏书扣押,并且下达命令让各地的电报局都强行滞留诏书,由他亲自筛选发往何处。

经过盛宣怀的再三思考,他决定将诏书单向发往各个督抚,并且大力号召不要应诏,否则将会是亡国之举。

当时接收到诏书的李鸿章十分气恼,身为两广总督的他严肃地表明:“此为乱诏也,粤盖不奉诏。”此话一出,连身为慈禧心腹的荣禄都表示不用理会诏书。

随后不久,便有四川、安徽、浙江、闽浙、湖广各个总督联名共同抗旨,他们串通一气力保东南地区,其中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表示:“坐拥东南地,不死不奉召。”

各地总督的回馈后,身为邮政大臣的盛宣怀也开始了行动。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六日,由盛宣怀牵头与各个列强签署《东南互保章程九款》,以此确保列强和东南地区的互不侵犯,史称:东南互保。

清末年间,除去各地总督,还剩下五个大将,荣禄的士兵全部被侵略联军歼灭、聂士成战死、董福祥因个人行径早已丢失官位,剩下的士兵给宋庆收纳,而袁世凯则参加了东南互保。

诏书何来又如何解决

面对无人“勤王”的局面,慈禧也是慌了阵脚,但是她也并没有方寸打乱,因为她还有主力兵力——义和团。当时的义和团从“反清灭洋”转变成了“扶清灭洋”,对慈禧而言是从敌人变成了队友。

义和团便是慈禧最后的底气,慈禧有一个心腹——端王载漪,是一个十足的义和团信仰分子,崇尚所谓的神功,坚信义和团刀枪不入。

在他近乎疯癫的叙述下,慈禧对他口中神化的义和团有了莫名的信任,随后端王为了让义和团一战成名,便怂恿慈禧发布《宣战诏书》,接引义和团进京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和团建立是靠着催眠人的固有认知而建立的,与列强用传播教会的方式如出一辙,用精神信仰去侵略一个国家是最优的选择,也是列强传播教会的目的。

义和团的出现无异于是打破设想,清政府如果接纳了,便意味着教会的精神会被完全剔除出大清,如此一来,列强无伤侵略的美梦就会完全的破碎。

庚子事变过去后,义和团再也不见踪影,《宣战诏书》是由慈禧下达的,那必然是让慈禧承担这个罪魁祸首。

可戏剧性的是,下达诏书的是慈禧,而罪魁祸首却变成了两个替罪羊,端王载漪和慈禧的儿子溥儁。对于这一说辞在受到各地总督承认后,列强也认可了,不久便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彻底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王朝也彻底沦为列强的玩具,所谓的大清王朝也名存实亡。

慈禧的报复?

一系列闹剧和悲剧后,一切又恢复了看似平常的安宁。对于各地总督拒绝“进京勤王”的事件,人们都坐等看慈禧的报复,可实际上,慈禧她敢吗?她不可能会去招惹任何一个总督。

慈禧要兵权没兵权,要靠山没靠山,这样的处境又如何向各地总督报复呢?庚子事变后,清朝兵力又一次打散了。尽管没有了东南互保,但是各地总督也是实在的封疆大臣。

除去总督,剩下的两名大将,其中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主要参与者,而宋庆和袁世凯一直都是私交甚好,如此一来慈禧便是孤立无援。

对于慈禧而言,她不但不能招惹拒绝“进京勤王”的大臣,还需要大力地优待和善待他们。最后大部分拒绝“进京勤王”的臣子都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