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985、211高校硕博生就业小县城?

碧翰烽/文

据媒体报道,近来,几则“名校硕博扎堆就业小县城”的消息,在这个求职季掀起了风浪。“学历已经内卷到这样了吗?”“名校硕博都下基层,普通毕业生可咋办?”“唯学历、唯名校的‘定向招生’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种种声音之下,县城为何大力抢人来?名校硕博生又为何愿意去?

现如今,博士下街道、当城管、做小学教师,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基层,已经开始形成一种现象。

首先,研究生下县城究竟有多少?是不是占据了研究生的主流?这个问题当然值得研究。如果只是个别现象,那就另当别论;如果成为一种趋势,就值得观察。不过,从当下不少地方引进人才的通告来看,不少小县城逐渐开始争抢研究生了。

其次,应该分析研究生所去县城的结构,也就是说,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的县城?如果是北上广深、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一线城市所在的县城,那恐怕还算不得我们所理解的一般县城。因为,在这样的小县城,即使是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也可能是好去处,那里有钱、有资源、有机会。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研究生下县城具体是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对于其本人,或者是地方、行业,有没有大的发展空间?据目前一些信息的显示来看,研究生下到县城,主要有几种去向:一是公务员;二是事业单位;三是国有企业。应该是以体制内的单位为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碧翰烽以为与以下因素相关:一者,近年来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扩招之后,如此庞大的研究生,需要找地方和单位进行消化。

二者,就业创业形势的压力,县城体制内单位的吸引。经济形势的下行,以及社会就业观念的变化,不少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就业意向也在向趋稳转变,于是纷纷涌向体制内单位,以寻找相对稳定、舒适的环境。而这样大量的岗位往往又存在于基层,于是县城就成了吸纳之地,加之体制内单位也纷纷出台选调、人才引进等政策,给了研究生以机会。

三者,还需要思考我们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质量问题。研究生,顾名思义,应该着眼于研究、复杂劳动,而不是简单的劳动。但是,现在有多少人是为了研究学问而去,还是为了一个身份,以便换取更好的就业岗位,不得而知。

那么,这样的现象究竟是好是坏?有待观察研究,至少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一些研究生下县城是不是权宜之计?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有一些基层单位常常抱怨,他们年年在招研究生,可是年年都缺人,因为不少研究生根本就留不住,要么重新找到好工作,要么又重新读研深造。

那么,这样一些基层单位的引才战略,究竟有没有意义?

其二,研究生下基层,能否改善基层的人才环境,提高基层的治理能力水平。应该说,研究生的教育素质是比较高的,他们从政、从事科研教育、从事企业实业,应该是可以给基层注入新鲜活力的,毕竟基层缺的就是人才。我们现在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即使是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以及县域经济的腾飞,都存在着人才这个致命之短板。

那么我们就要问,当下的一些县城,给我们的研究生准备好发展的环境了吗?或者,我们的研究生准备好了干事创业的决心吗?这个问题是双方面的,一方不能只是引进就万事大吉,一方也不能只是找到去处就松了一口气。

其三,有没有可能造成研究生人才的浪费?虽然说当下研究生总量在增加,但对于整个人口来讲,这样的高学历人才依然是非常稀少的。尤其是一些前沿、高科技专业,如果放到基层,有没有用武之地。还有,当一个只需要大专或本科文凭的简单岗位,如果都由研究生来做,是不是也会挤压大量的普通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