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5月17日,居民在中国东部上海排队等待接受COVID-19检测。一名市政府官员周二表示,中国上海已经切断了COVID-19在其所有16个地区的社区传播。(新华社/刘莹)

作者:吕辉

面对高传染性Omicron变体,当大多数其他国家放松限制并转向与病毒共存时,中国坚持动态的零COVID政策。

一些海外媒体质疑动态零COVID方法的可持续性,理由是高昂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然而,中国决心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遏制病毒。这一战略源于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对人民力量和韧性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动态零COVID方法最适合这一目标。

保障人民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把人民和生命放在首位。中国充满活力的零疫情政策并非旨在实现零感染,而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社会成本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中国人民的健康、正常生活和生产。

放宽疫情防控并不适合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里有2.67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2.6亿有基础性卫生条件的人,目前老年人和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还不够高。

此外,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医疗资源不足,如果过早放松严格的病毒控制措施,中国将面临广泛的感染,并出现大量严重病例和死亡。

“如果我们对动态的零COVID政策不坚定,中国可能会错过阻止病例卷土重来的最佳时机,这可能导致更高的成本和难以承受的后果,”中国领先的流行病学家梁万年最近说。

《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总结说,如果中国放弃当前充满活力的零COVID政策,中国可能面临超过150万例COVID-19死亡。

根据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上海和其他地区持续存在动态零COVID-19社区传播将克服全国人群免疫屏障的薄弱环节。

“当你放眼世界时,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方法在考虑公共卫生时更合适,”伊斯坦布尔雷亚普医院的专家Bulent Ertugrul告诉新华社,并指出动态零COVID方法在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功。

自今年3月以来,中国经受住了自2020年初武汉抗疫斗争以来对COVID-19控制和预防的最严峻挑战,中国许多地区爆发了国内病例的零星卷土重来。

由于大规模检测,检疫,临时封锁和封闭管理的零COVID政策,当前的流行病浪潮已稳步显示出改善的迹象。

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已经切断了COVID-19在其所有16个地区的社区传播,并看到更多的工厂恢复正常运营,企业重新开放。

确保经济发展

严格的防疫措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短期的经济痛苦,但声称防疫措施将扼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是短视的。

动态零COVID并不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而是一种确保长期经济增长的抗疫政策。

疫情爆发两年多来,中国为在疫情应对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做出了艰苦努力。

通过坚持动态零COVID政策,中国是首批控制疫情并在2020年恢复正增长的国家之一,2021年增长率为8.1%。

由于对病毒的精确反应和一系列促进增长的政策,中国经济今年开始稳步开端,前三个月的GDP同比增长4.8%。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保持不变。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趋势保持不变,“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傅令辉说。

尽管一些指标在4月份出现收缩,但随着上海和其他一些地区加速恢复工作和生产,预计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有所改善。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生产,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被压抑的消费将逐渐释放,”傅说。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中国仍然是外国投资者在困难时期寻求可预测市场机会的热点。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大陆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量同比增长25.6%,达到3798.7亿元。

正如彭博社所分析的那样,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的抗疫政策“防止了国内大量死亡,并确保从iPhone和特斯拉到化肥和汽车零部件的所有产品继续流向世界其他地区。

“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短暂的,在疫情控制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协调下,经济将很快重回正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晨新说。

不懈的控制努力

全球COVID-19大流行形势仍然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因为该病毒一直在不断变异,并且有可能出现更危险的变体。

今年年初,许多国家和地区放宽了对COVID-19的限制,结果却看到病例数和死亡人数飙升。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仪表板,到目前为止,全球COVID-19死亡人数已达到626万。

在美国,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00万,是世界上最高的。它也是世界上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为8200万。

这些骇人听闻的数字提醒人们,抗击疫情的艰巨性以及放松控制措施的后果。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功地将COVID-19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保持在世界上最低水平,这清楚地证明了中国零COVID政策的有效性。

大流行远未结束,充满活力的零COVID方法有助于确保人们的健康并支撑稳定的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它已被证明是最好的选择,中国为什么要放弃呢?

责编:张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