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星级推荐!

十星:《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

《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这五本书无需多言。

《诸病源候论》

初学者茫然无从,不知读书当自何起,不学无术之辈,往往一辈子坐堂,也不过为耳食计,一无可取。

想要在中医学中不迷茫,临床时有定见,那么最佳的初学书就是此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书有三妙。

第一妙、此书为无方之书中最重要的六本之一,是除却中医三坟及伤寒金匮外最为重要的书。

第二妙、在于内容,详解病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重在诊病,喻嘉言所谓议病式是也,若不能心中犀照在临证之前,又如何成竹在胸于坐堂之后?

第三妙、在于文字,中医三坟个个古风深邃,今人不习句读,不善小学,诸子百家,均所未读,如何能入素问灵枢之门径,而此书文采颇佳,文义贯通,读之必喜。

读此书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本极其关键的医书,初读就当精心,详细思考所以然,日日摩挲两个月方可。之后再读内难伤寒及各家,至于临证之时,此书仍为案头必备。

九星:《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论》《温热经纬》《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难经》《内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发挥》

《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论》《温热经纬》

自仲景《伤寒论》以来,中医学一直在进步发展,重要的人物如过江之鲫,如王冰、许叔微、双四大家、薛立斋等,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温病,其重要性不亚于开辟鸿蒙,引中医后学登堂入室,窥得大道。

自南朝名医徐之才提出十剂后,轻可去实多被指代为麻黄、葛根之属,而不知桑叶、杏仁、贝母、枇杷叶、北沙参、天花粉之功勋,此虽极浅易学,而当今不知不信者尤重,自喻嘉言首倡后,经叶天士发展,虽有谢映庐邯郸学步,程杏轩一窍不通,仍至王孟英而臻大成,其所谓治病有极轻清,极平淡法,苟能悟之,取效甚捷是也。

温病学和温补一样,并非是中医的一个学派,而是中医学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单论这四本书,只读《温病条辩》、《温热经纬》即可,因为《经纬》包含了《温热论》和《湿热论》,两本书的不同在于,吴鞠通体例完备,有勒成经典之心,而《经纬》相互议论,补充完善,有各种用药建议、舌诊辨析等。

再次提醒,并非中医有专门之病叫温病,而是温病对于大多数病都不可或缺,是中医学最经典的部分之一,和最伟大的进步,是以能超越李东垣、薛立斋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我极爱编方歌,读《指南》曾编写数十首,读《经疏》也有十数首,但编写最多的是以上三本。

其实这三本书,除非遇到极为精妙的方剂,否则观摩学习即可。

我曾写过一篇《千金》《外台》不可不读论,如下:畴昔读张璐书,深感古人用心之刻苦,用意之精深,不才倾倒其书,而私淑其人。

张氏著《伤寒论》,殊为精妙;《张氏医通》,万象包罗;《真宗三昧》,只眼独具;《本经逢源》,言简意深。张璐生于明末。扬州陷落,神州陆沉时,只有27岁,因不愿剃发易服,因此隐居深山数十年之久,才能精研百家,并归一统。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氏对《外台》,《千金》的研读,尤其是对其中方剂的引用,蔚为大观。因此读书时,凡张氏引用之《千金》方,《外台》方,全部背诵。自以为二书便无须再读,因已有古人择优于前,后学何必邯郸于后。嗣后读书之余,百无聊赖,遂取《外台》精究,凡遇可为后世法,可补学未备之方,必编成方歌,日日摩挲,以求背诵。

坐堂之时,辨证之下,遇有可用者,必加减施用,疗效颇丰。

《续名医类案》

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

续案有魏玉璜,王孟英,潘骏猷点评,选案也很考究,而且魏喜温补,王喜平调,潘均可。因此魏选的案子,王删了一些,潘又补上。王评论犀利,哪怕评论李中梓也会说他用药不对,“议论虽精,用药非是”这句话出现过极多次。尤其关键的是,你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更多的医家,比如易思兰,简直神乎其技,却只留下十几个医案,如果不是读了续案,我肯定会忽略这个人。

魏氏医术本就高明,远非历代标新立异,只求名扬后世者可比。

《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

所谓开千古不传之秘,李东垣居功至伟。

今天的感冒有很大部分属内伤范畴,但医家不识,或笃定必用经方,以致范虚虚之戒。自古内科书籍将劳倦另分一门,以至于医者不识,眼见内伤而不知,而必以麻黄伤人。历代医家都看出此问题,如李中梓、张景岳均反复论证,直至清朝名医俞震首次将劳倦取消,归入外感,希望学者在临证时细分区别。

《内外伤辨惑论》论证得极为详尽,古称东垣十书,有些非其所作,此三本为其中最重要,不可不细读深思。要深刻理解东垣新方之妙,需要多读相关医案,才能一目了然。

《难经》

作为一本问难经典的书,难经也成为了经典,记得我初跟诊,手捧《难经》读之,医生说,这本书有方吗?

此书之所以珍贵,正因为无方,如张景岳、徐灵胎、吴鞠通、莫枚士等绝大多数医家都曾教育医者多读无方之书。此书要言不烦,尽为值得背诵之句。如四十六难称“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寐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可见老人失眠多属气血虚弱,而间有营卫不和者,或者痰饮等病理产物所致营卫不能畅达。属气血虚弱则加减选用十全大补、大补元煎之类。属营卫不和则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属痰饮者灵枢半夏汤、导痰温胆之类。如张聿青一案尤其启发,其用桂枝七分而白芍三钱,桂芍之比当因证而施,不可拘泥相同,亦不可拘泥一倍。

《内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发挥》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可与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媲美。薛立斋对方剂,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不过同样备受诟病,李冠仙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读起来让人莞尔。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能不能识证了。

如果读过《卫生宝鉴》或者《罗谦甫治验集》会看到罗天益经常说没救了。但类似的症状后世通过温补往往出现奇迹,不可不知。清朝名医多厌恶一昧蛮补,如徐灵胎、王孟英等,甚至有神志不清的医家将补药统统归入杀人范畴,如黄元御、陆懋修。这是因为那个时代温补横行,天下人无不受补,既得益于此,也折寿于此。然而矫枉不必过正,临证在于圆机活法,而非心有执念。

八星:《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证治准绳》《本经疏证》《本经续疏》《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医案全集》《吴门治验录》《寓意草》《柳选四家医案》《古今医案按》《景岳全书》《冯氏锦囊》《医宗金鉴》《杂兵源流犀烛》《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

《张氏医通》

张璐为后世医家赞不绝口,是明末清初最耀眼的医家,超过同时代的傅青主、李中梓、高鼓峰、吕留良等,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没有标新立异所致。

《医通》内容丰富,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但这本书并不易读,定力不够往往目眩神迷,而写证又时详时略,令人难以得其要领,尽管如此,不掩其贵。

张璐是真正的集大成者,是温病学现世之前最完美的医家之一,观其医案,可谓大道犹存,且张璐治疗温病又与后世相去无多,可见叶桂于此处汲取之要点颇多,无怪乎王孟英对其赞不绝口,自负如莫枚士也甘拜下风。

我家只挂了张璐的画像,张璐隐居读书数十年,博学足够作新论以炫人,然而集成百家,相互议论,与当代急不可耐出书的有天壤之别,是我最尊重的医家。

《类证治裁》

林氏此书于民国时作为教材许久,只因林氏生于叶后,因此记录了极多叶学的治法,若是长期浸淫温病四家书籍,此书则可不读。

然而仍有不可不读之处,林氏医案虽非至精至当,同样有多般精彩,中医读医案永不嫌多。林氏同样尊崇张璐之归纳,因此多有引用,我先读数十本内科再读的此书,满篇多是似曾相识。另一方面,林氏对温病用药的归纳也极好,尤其是《临证指南》的归纳。

因我读此书前,详细学习过《指南》,且归纳方歌数十首,因此更觉得似曾相识。读这本书可以少读很多书,虽不见得面面俱到,仍是难得一见之作,林氏苦心孤诣造福后世,不读实在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证治准绳》

《准绳》是清朝名家必读之书,王肯堂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损庵二字哪本书没有屡次提及?读《己任编》时,有一案高氏之治法于《准绳》无载,

有医家问,难道《准绳》就无需读吗?

高氏回答道,是何言?

不读则心无定见,不成体统。

同时代的医家都以结交王肯堂为荣,王氏为进士出身,且名列前茅而成翰林,后又直言犯上罢官,是医名与政名皆煊赫天下,如缪希雍、黄凯钧等都有提及。

《本经疏证》

《医通》在上,为内科书之首名,《疏证》则在药学中拔得头筹,历代医家鲜有论述药书优劣的,我虽读书不少,也不过所见四五。

如王孟英、何廉臣等,意外的是提及之医家均异口同声以此书为第一,邹氏学识淹贯,又能巧思药性之妙,非数十年之浸淫而不能,虽其中白璧微瑕,亦不过时代局限所致。

凡读之者无不目为第一,可谓实至名归。此书精当可法,且立论必先形而上学,如非深信中医,则难以定心通读。

《临证指南医案》

医之所病,病道少,能找叶天士看病的人是最幸福的,心无畛畦才能臻于医道大成,自古能如此者毕竟少数,而又能开辟新说,启发后人,千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医一定要多读一些让自己汗流浃背的书,让自己自惭形秽的书,《临证指南》就是如此,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再三强调叶氏书之不易读,因为用古最多,读书少的往往不得要领,徐灵胎博学之士,评注的内容也往往错误,何况其他?

若有一人疟疾找徐氏看病,小柴胡汤一药而卒而已,《经纬》《研经言》中有详细论证,不再赘述。此书不可能全无错误,且治后更无转归,尤少善后,是以读之不易。

《王孟英医案全集》

这本书包含了几本,分别是《回春录》《续编》《三编》《归砚录》,我买了有十年之久,一开始我是所谓伤寒派,一心用经方治病,大二就读遍历代伤寒注解,当时信心满满,直到读了这本书,让我无法自信。

所以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我读书无人指教,也不知哪些书好,哪些书不好,只能一本本全读,改变我思路的,一是王孟英,二是喻嘉言,三是李中梓。

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陈修园写一辈子书,到老方才领悟。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

医生贵在博采众长,若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户之见,则妄自学医,一生只能选择性地治好部分疾病。

《吴门治验录》

清朝医家,自叶天士始,医案中均较少记载四大家及薛氏法。医案虽为各家自裁攫取,然而心中成见不可避免,即便恬淡如孟英,批判起温补来,也颇觉刺耳。但有一人颇得历代精华,且无门户之见,定圃称此书为三本必读之一,实至名归。补充一句,三本个人医书,此书我最为钦佩,放在《寓意草》之前,自然精当在喻昌之上。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则是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细读自知。这本书读起来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她有什么呢?有执中央而运四旁,有坚壁清野治窠囊,有清上法治下,有逆流挽舟,没有一篇不是精华。读一本书时,其医案下若有新意,则标注为有发明,历代医家多是如此,否则因人成事,孟英不以为荣。今者不然,经方医案比比皆是,其为荣势之云?

王孟英有一案以一贯煎一付治愈患者,时人盛赞之,孟英却说,是用他人之法,无足贵也。

《张聿青医案》

历代医家有张氏水平者不多,而如其般诚恳详论医案者倍少。我在读书颇多时读此,仍不免膺服其人,于是逐案评按,与张氏相互发明,于今按语已满布全书。

张氏有其执着之处,学问无本之人,必然不能读懂,虽不如《指南》般艰深,也远过《实验录》浅显。有些用药似乎标新立异,实则尽合古法,所谓古法,乃三坟之法。

这同样是一位兼包并采的大家,薄薄一本医案,得历代医家之精华。我在读其中一案时颇费解,以为如此立方,本自何典,后读千古全书,方知古人用心之刻苦。

《柳选四家医案》

柳宝诒亦是大家,观其评案可知,且柳选四家,个个精彩。其中篇首为尤氏案,尤氏注解伤寒、金匮,又为名医李中梓之再传,且张璐死而《医通》尚未完书,因此尤氏为《医通》之成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余三家亦是精彩,只《爱庐》略显标新立异,若是徐灵胎评按,不免要废些口舌。这本书同样无疾病转归,然后有柳氏择选评按,可以无弊。

《古今医案按》

此书颇为综合,俞氏评按也属精妙,我因通读过《续名医类案》,再读此书,全是似曾相识。

此书之妙全在俞氏之评,名家相互发明,更能发人深省。不似王孟英,虽亦评《续案》,往往只有只言片语,且只说用药未当,未详何因。虽然多读医书自然通晓孟英何意,总归隔靴搔痒,难解时饥。

《景岳全书》

此书对我影响颇大,不读其书,总是人云亦云以为景岳偏激,就和没读《郑氏三书》,总以为郑钦安开手必用附子一样。

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医论三十篇》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又岂有偏颇之处?

景岳对自己的治病历程也毫不讳言,其治疗自己四十岁时的泄泻,广服诸方不效,而创立胃关煎,最终治愈。其他如六阴煎、左右归饮丸、大营煎、五柴胡饮、化肝煎、解肝煎、理阴煎、服蛮煎、六味回阳饮、归柴饮等等都不可不学。

全书的脉学,医论,选方,药解都挺完备,而且张景岳遇到与诸老不同意见处,不过引用内经理论,相互讨论发明,而不是之后的医家那样,开口便骂,毫无道理。

有人抨击张新方太多,有陈士铎多吗?

顶多和黄元御,費伯雄相当,苛责景岳,更无道理。

王孟英平生没有批评过医家,说过几句的,也就张景岳了,但张景岳的书不可不读,即便王孟英,医案中也有用五柴胡饮治疗伤寒的,景岳真是个聪明人,《景岳全书发挥》虽然必不可能是叶天士所作,但两书相互参读,也未尝不可。

最后说一句,张景岳作为立言者,本身没有过错,学者不能究心医道,浅尝辄止,才是错误的源头,比如专学经方、专学指南、专学温补都是庸医所为。

《冯氏锦囊》

《锦囊》这本书,同样不可不读,冯氏并未如景岳那样创立新方,却讲理明晰,李冠仙对其推崇备至。此书论理之处,恍若读无方之书,以及冯氏擅长儿科,多用温补夺天造化。

冯氏论药也十分精湛,单独拿出来同样名列前茅。书中开篇的《内经篡要》属于素问注解的殿堂之作,初学经典必读。因此,这是一本极其全面的书。

《医宗金鉴》

大清御纂神作,能把这本书学精,再多读温病书,和各家医案,则必不可能是庸医。

将疾病分门别类,尽合古法,这只是基本操作,尽选古代名方才是这本书的最大贡献。不过最大的弊端在于论杂病内容过少,不过好在基本完备,有较简易,其易学过《医通》甚远。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于望闻问切、五运六气无所不包,四大经典、历代名家无所不纳,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可想而知,此书若令黄元御、陆懋修著,则骂人的篇幅,必在内容之上。

《杂兵源流犀烛》

连续几本书都有相似之处,都是真正意义的全书,《沈氏尊生》自然算全书,但单拿出《犀烛》来,确是地道的内科书,且是有病原性质的内科书。

《素问》《灵枢》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中医理在其中,更因为读完两书,能在心中洞悉疾病之源,让自己在临床时有证可辨,有迹可寻。

毫无疑问病原是每一位医生最最重要的武器,可比西医检查的武器。因此我将《病原》,列为上等,原因在此。

而且以上之全书,论述虽然全面,引用也不可谓不多,但于病原处,均较为忽视,只有《锦囊》稍作演绎。因而芊绿此书,可谓补诸家之短,且书较薄,不可不再三摘抄。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朱丹溪的历史地位极高,不仅在于对痰饮、滋阴的重视,更在于《丹溪心法》的划时代意义。

《心法》这本书作为内科,自然不如后世的大一统般整理,但如果不读原书,往往有精妙处终生不得。《格致余论》是我读的第一本医书,高三逛书店买的,对我来讲,感情颇深,后来读书愈多,愈不信当代的名人效应。

所以自始至终从未拜师(说道除外),我始终饱含孟子般的自信。所谓“舜,人也,我亦人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

我并非因为完素崇高的历史地位才将其书列于此等,而是因为前两本都是绝佳的论理书,探究疾病病原全在于此,精华之多,难以尽述。《宣明》又是河间一生用力所在,创立新方裨益后世,如地黄饮子、六一散、防风通圣散、芍药汤、桂苓甘露饮等等。

包括对古方的讲解,也远过后世众人,如中风论小续命汤,可谓规范,个中加减如能背诵,如何不能在治疗真中时胸中了然?也断然不可能说出六经不是经络这种无知之言。